五苓散

五苓散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钱 桂枝半两

上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猪苓色黑入肾,泽泻味咸入肾,具水之体;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合而为散,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矣。本方治汗后表里俱热、燥渴、烦躁、不眠等症,全同白虎。所异者,在表热未解,及水逆与饮水多之变症耳。若谓此方是利水而设,不识仲景之旨矣。若谓用此以生津液,则非渗泄之味所长也。

①【注文浅释】

宋版等《伤寒论》皆为“铢”,此处用“钱”有误。

②【注文浅释】

白饮:米汤。

③【注文浅释】

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此处皆有“多饮暖水,汗出愈”七字。

④【医理探微】

柯注五苓散证为“表里俱热”,显然与服五苓散后“多饮暖水,汗出愈”之理相背。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用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心下悸是有水气,今乘其未及渍胃时先治之,不致厥利相连,此治法有次第也。

①【医理探微】

柯注茯苓甘草汤证是心下悸,不包括厥和下利,符合仲景文理。但从医理分析,茯苓甘草汤也可治水气所致之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