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枚 甘草二两 黄柏①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热不得降;心液不支,故虽未经汗下,而心中懊也。无汗、小便不利,是发黄之原②;心中懊
,是发黄之兆。然口不渴,腹不满,非茵陈汤所宜,与栀子柏皮汤,黄自解矣。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无表证,不当发汗,况以火劫乎?额为心部,额上微汗,心液竭矣。心虚肾亦虚,故小便不利而发黄。非栀子柏皮汤,何以挽津液于涸竭之余耶?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下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面色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以汗解,而反下之,热不得越,故复发热,而赤转为黄也。上条因于火逆,此条因于妄下。前以小便不利而发黄,此条先黄而小便不利。总因津液枯涸,不能通调水道而然。须栀子、柏皮滋化源而致津液,非渗泄之剂所宜矣。黄未发宜栀子豉汤,已黄宜栀子柏皮汤。
仲景治太阳发黄有二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者,麻黄连翘汤③汗之;少腹硬,小便自利者,抵当汤下之。治阳明发黄二法:但头汗小便不利腹满者,茵陈、大黄以下之;身热发黄与误治而致者,栀子、柏皮以清之。总不用渗泄之剂。要知仲景治阳明,重在存津液,不欲利小便,惟恐胃中燥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
①【注文浅释】
宋本《伤寒论》作:“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金匮玉函经》作:“栀子十四枚擘,黄柏二两十六铢,甘草一两炙。”成注本《伤寒论》作:“栀子一十五个擘,甘草一两,黄柏二两。”唐本《伤寒论》作:“栀子十五枚擘,甘草、黄柏十五分。”
②【注文浅释】
原:同“源”,根本。也可作“原因”解释。
③【注文浅释】
指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向来胃气不实,即栀子亦禁用。用承气者,可不慎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