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干姜 细辛 半夏五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用此发汗利水。夫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水气入心则为汗,一汗而外邪顿解矣。此因心气不足,汗出不彻,故寒热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其咳是水气射肺之征,干呕知水气未入于胃也。心下乃胞络相火所居之地,水火相射,其病不可拟摹。如水气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于肠胃,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耳。惟发热干呕而渴,是本方之当证①。此于桂枝汤去大枣之泥,加麻黄以开玄府,细辛逐水气,半夏除呕,五味、干姜以除咳也。以干姜易生姜者,生姜之味气不如干姜之猛烈,其大温足以逐心下之水,苦辛可以解五味之酸,且发表既有麻黄、细辛之直锐,更不藉生姜之横散矣。若渴者,是心液不足,故去半夏之燥热,加栝蒌根之生津。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与喘者,病机偏于向里,故去麻黄之发表,加附子以除噎,芫花、茯苓以利水,杏仁以定喘耳。两青龙俱两解表里法,大青龙治里热,小青龙治里寒,故发表之药同,而治里之药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在五苓治水畜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发其汗,是为水郁折之也。本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并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②。兼治肤胀③最捷。葛根与大、小青龙皆合麻、桂二方加减。葛根减麻黄、杏仁者④,以不喘故。加葛根者,和太阳之津,升阳明之液也。大青龙减桂枝、芍药者,以汗不出故。加石膏者,烦躁故也。若小青龙减麻黄之杏仁,桂枝之生姜、大枣,既加细辛、干姜、半夏、五味,而又立加减法。神而明之,不可胜用矣。
①【注文浅释】
当证:当,至当、恰当。当证,最合适的病证。
②【案例犀烛】
戴某,女,28岁,2011年8月22日初诊。每年八九月份目鼻发痒,喷嚏流涕,早晚较重。二便正常,舌质稍红,苔薄,脉沉细。以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生麻黄10g,川桂枝10g,姜半夏10g,干姜6g,细辛5g,五味子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苍耳子10g,辛夷10g,生姜15g,红枣15g。7剂。
2011年8月29日复诊,喷嚏流涕发作减少,目鼻发痒程度减轻,原方7剂。
2011年9月6日三诊:诸症基本控制。
按: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仲景治疗外寒内饮咳喘。饮伏于肺的咳喘,其痰清稀或呈泡沫状。清涕同样是水饮所作,“肺开窍于鼻”,用小青龙汤治疗喷嚏清涕者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③【注文浅释】
肤胀:指水肿。《金匮要略》中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俱治水饮。
④【注文浅释】
葛根汤中有麻黄,推测柯氏原意为葛根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加减,未用杏仁,故该句应改为“葛根减麻黄汤之杏仁者”。
此方又主水寒在胃,久咳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