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逆诸证

火逆诸证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腹满而喘,口渴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②【注文浅释】

剂:通“齐”。这里指汗出至颈部的意思。

③【注文浅释】

捻衣摸床:病人意识昏糊,两手无意识地摸弄衣服床铺。

太阳中风,不以麻黄、青龙发汗,而以火攻其汗,则不须言风邪之患,当知火邪之利害矣。血得热则流,气得热则溢。血气不由常度,而变由生也。风为阳邪,火为阳毒,所谓两阳也。两阳相灼,故即见两阳合明之病。身体枯燥,身无汗也,故身发黄;头汗至颈,故但身黄,而头至颈不黄也。首为元阳之会,不枯燥,是阳未虚竭;有汗出,是阴未虚竭。此两阳尚熏于形身,而未内灼于脏腑也,此血气流溢之轻者。若其人阳素盛者,因熏灼而伤血,其鼻必衄;其人阴素虚者,因熏灼而伤津,小便必难;若其人阴阳之气俱虚竭者,胸满而喘,口干咽烂而死者有矣。或胃实而谵语,或手足躁扰,而至于捻衣摸床者有矣。皆气血流溢,失其常度故也。小便利,是反映小便难句。凡伤寒之病,以阳为主,故最畏亡阳;而火逆之病,则以阴为主,故最怕阴竭。小便利者为可治,是阴不虚,津液未亡,太阳膀胱之气化犹在也。阳盛阴虚,是火逆一症之纲领。阳盛则伤血,阴虚则亡津,又是伤寒一书之大纲领

①【医理探微】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伤寒之病,阳气亏虚是基本的病理,阳气衰亡是最为严重的病变,但伤寒病变过程中也有化热成实的病证,所以阳虚是伤寒病的主要病变而不是全部病变,即所谓“凡伤寒之病,以阳为主,故最畏亡阳”。

火法,包括熏、熨、烧针、温针、灸等治疗方法,具有温阳散寒除湿作用,用于治疗寒湿的病证。“阳盛”之阳不是阳气,而是指阳热之邪。“阳盛”即阳热之邪亢盛。伤寒之病变过程中出现的热性病证,以及《伤寒论》一书中论及的中风、温病等皆是“阳盛”之病。火逆之病,是误用火疗法所引起的疾病。以火法治疗阳盛之病,则使邪热更甚,热盛则“扰乱心智,神昏谵语;逼血妄行,出血、发黄;伤津耗液,身燥便难;热盛动风,血虚生风,手足躁扰、捻衣摸床;阴虚热盛,口干咽烂,焦骨伤筋”,故“阳盛阴虚,是火逆一症之纲领”。寒性病证的预后取决于阳气的盈亏,热性病证预后取决于阴液的多少。

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此指火逆之轻者言之。太阳病经二日,不汗出而烦躁,此大青龙症也。不知发汗而兼以清火,而反以火熨其背。背者,太阳之部也。太阳被火迫,因转属阳明。胃者,阳明之府,水谷之海也。火邪入胃,胃中水竭,屎必燥硬,烦躁不止,谵语所由发也,非调胃承气下之,胃气绝矣。“十余日”句,接“大汗出”来。盖其人虽大汗出,而火热未入胃中,胃家无恙,谵语不发,烦躁已除。至二候之后,火气已衰。阳气微,故振栗而解;阴气复,故自利而解。此阴阳自和而自愈者也。“故其汗”至末,是倒叙法,释未利未解前症,溯其因而究其由也。言所以能自下利者,何以故?因其自汗出时,从腰以下不得汗。夫腰已下为地,地为阴,是火邪未陷入于阴位也,二肠膀胱之液俱未伤也。欲小便不得,而反呕欲失溲,此非无小便也,其津液在上焦,欲还入胃中故也。凡大便硬者,小便当数而不多。今小便反不数而反多,此应前欲小便不得句,正以明津液自还入胃中而下利之意也。利是通利,非泻利之谓,观大便已可知矣。头为诸阳之会,卓然而痛者,阴气复则阳气虚也。足心必热,反映足下恶风句。前大汗出则风已去,故身不恶风,汗出不至足,故足下恶风也。今火气下流,故足心热。火气下流,则谷气因之下流,故大便自利也。大便已头疼,可与小便已阴疼者参之。欲小便不得,反失溲,小便当数,反不数,反多,与上条小便难、小便利,俱是审其阴气之虚不虚,津液之竭不竭耳。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过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首条以火劫发汗而衄血,是阳邪盛于阳位,故在未过经时;此条以火熏不得汗而圊血,是阳邪下陷入阴分,故在过经不解时。次条大汗出后十余日,振栗下利而解;此条不得汗,过经圊血而犹不解。可知劫汗而得汗者,其患速;不得汗者,其患迟。名为火邪,则但治其火,而不虑其前此之风寒矣。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上文皆阳盛之症,以中风为阳邪也;此后是阳虚之症,以伤寒为阴邪也。阳盛者,轻则发狂谵语,重则衄血圊血,此不戢自焚者也;阳虚者,神不守舍,起居如惊,其人如狂,是弃国而逃者也。

方注详桂枝篇。

上论火逆篇。

①【注文浅释】

二肠:指大肠、小肠。

②【注文浅释】

阴气:阴液。

③【注文浅释】

圊血:大便出血。

④【注文浅释】

火邪:因火疗法而成的火热之邪。

⑤【医理探微】

火为阳邪,易伤阴液。阳加于阴谓之汗。火迫劫汗,汗多也可导致阳气虚衰。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温针者,即烧针也,烧之令其温耳。寒在形躯而用温针刺之,寒气内迫于心,故振惊也。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重发汗而病不解,则不当汗矣。复加烧针,以迫其汗,寒气内侵,当救其里。烧针后宜有脱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注详桂枝篇。

其脉沉者,营气微也。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

按:流、行二字,必有一误。此阴阳俱虚竭之候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方注详桂枝篇。

上论火针症。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此皆论灸之而生变也。腰以下重而痹者,因腰以下不得汗也。咽燥吐血者,亦阳盛而然也,比衄加甚矣。当知灸法为虚症设,不为风寒设,故叮咛如此。

上论火灸症。

①【注文浅释】

温针、烧针是两种治疗方法。温针即温针灸,指留针时在针柄上捻裹艾绒点燃加温的治疗方法。烧针又名火针、燔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柯注“温针者,即烧针也”,将两者等同。更有将两者相反解释者,如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温者,热也。温针者,即燔针焠刺之类也。烧针者,即针而以艾火灼之也,皆为火之义。”

②【医理探微】

艾灸可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也可以补气助阳、温补脾肾,还可以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治疗阳气亏虚、寒湿凝滞、气血不畅的病证,但不可用于表证、热证、阴虚证。“脉浮”是表证,“宜以汗解”,不可用灸。“脉浮热甚”,是里热充斥于表,不可用灸。“微数之脉”,是阴虚火旺,不可用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