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① 半夏半升 大栝楼实一枚
①【注文浅释】
《金匮玉函经》作“黄连二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阳明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可攻之。太阳结胸热实,脉浮大者,不可下,何也?盖阳明燥化,心下硬,是浮大为心脉矣。火就燥,故急下之以存津液,釜底抽薪法也。结胸虽因热入所致,然尚浮大,仍为表脉。恐热未实则水未结,若下之,利不止矣。故必待沉紧,始可下之。此又凭脉不凭症之法也。
结胸症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是邪气实,烦躁是正气虚,故死。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结胸之脉沉紧者可下,浮大者不可下,此言其略耳。若按部推之,寸为阳,浮为阳,阳邪结胸而不散,必寸部仍见浮脉。关主中焦,妄下而中气伤故沉,寒水留结于胸胁之间故紧。不及尺者,所重在关,故举关以统之也。如结胸状而非结胸者,结胸则不能食,不下利,舌上燥而渴,按之痛,脉虽沉紧而实大。此则结在脏而不在腑,故见症种种不同。夫硬而不通谓之结。此能食而利亦谓之结者,是结在无形之气分,五脏不通,故曰脏结①。与阴结之不能食而大便硬不同者,是阴结尚为胃病,而无间于脏也。五脏以心为主,而舌为心之外候,舌苔白而滑,是水来克火,心火几于熄矣,故难治。
①【医理探微】
脏结,是阳气虚弱,阴寒凝结的病证,治当温阳散寒。仲景未出方治,不外乎含桂枝、干姜、附子的方剂,如苓桂剂、理中汤、真武汤及四逆汤等。后世医家提出“灸关元”也是一种正确选择。
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结胸是阳邪下陷,尚有阳症见于外,故脉虽沉紧,有可下之理。脏结是积渐凝结而为阴,五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硬满之症,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
病人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脏结有如结胸者,亦有如痞状者。素有痞而在胁下,与下后而心下痞不同矣。脐为立命之原。脐傍者,天枢之位,气交之际,阳明脉之所合,少阳脉之所出,肝脾肾三脏之阴凝结于此,所以痛引小腹入阴筋也。此阴常在,绝不见阳,阳气先绝,阴气继绝,故死。少腹者,厥阴之部,两阴交尽之处。阴筋者,宗筋也。今人多有阴筋上冲小腹而痛死者,名曰疝气,即是此类。然痛止便苏者,《金匮》所云“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也。治之以茴香、吴萸等味而痊者,亦可明脏结之治法矣。卢氏②将种种异症,尽归脏结,亦好奇之过也。
②【注文浅释】
卢氏:即卢子颐,明代医家,著《伤寒论疏钞金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