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一两。小便利而下利者,去芍药、茯苓,加干姜一两。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盖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火失其位,则水逆行。君附子之辛温,以奠阴中之阳;佐芍药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阴平阳秘,少阴之枢机有主,开阖得宜,小便自利,腹痛下利自止矣。生姜者,用以散四肢之水气,与肤中之浮热也。

①【注文浅释】

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皆作:“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柯注与其有多处不同。

②【临证薪传】

附子、芍药不仅仅温阳利水,且两药皆有止痛之功,故真武汤能治“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真武汤和五苓散皆是温阳利水之方,但证有疼痛者,自然选用真武汤。

“下利者,去芍药”,言下之意是芍药可通大便,所以临床上可以用芍药治疗便秘。

咳者,是水气射肺所致。加五味子之酸温,佐芍药以收肾中水气;细辛之辛温,佐生姜以散肺中水气。小便自利而下利者,胃中无阳,则腹痛不属相火,四肢困于脾湿,故去芍药之酸寒,加干姜之辛热,即茯苓之甘平亦去之。此为温中之剂,而非利水之剂矣。呕者是水气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者,不涉少阴,由于太阴湿化不宣也,与水气射肺不同。法不须附子之温肾,倍加生姜以散邪,此和中之剂,而非下焦之药矣。

附子、芍药、茯苓、白术,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即非真武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①【注文浅释】

凌:即凌犯,侵犯、欺负之意。

②【注文浅释】

振振欲擗地:《广雅》曰“振,动也”,振振指颤动不止状。擗,《脉经》作“仆”。擗通仆,跌倒之意。振振欲擗地,指身体振颤,站立不稳欲倒于地。

③【注文浅释】

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理中丸方药及条文皆置于“霍乱病”篇。柯氏将此归入“少阴脉证”中,未加说明,而其注释却出现在“伤寒附翼·太阴方总论”部分。

肾液入心而为汗,汗出不能遍身,故不解。所以然者,太阳阳微,不能卫外而为固;少阴阴虚,不能藏精而起亟也。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耳。头眩身瞤,因心下悸所致;振振欲擗地,形容身瞤动之状。凡水从火发,肾火上炎,水邪因得上侵。若肾火归原,水气自然下降,外热因之亦解。此条用真武者,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而心下悸,并不在头眩身瞤动也。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亦重在悸,不重在厥。但彼本于太阳寒水内侵,故用桂枝;此则少阴邪水泛溢,故用附子。仲景此方,为少阴治水而设。附会三纲之说者,本为误服青龙而设。不知服大青龙而厥逆筋惕肉瞤,是胃阳外亡,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建中、理中辈,无暇治肾。即欲治肾,尚有附子汤之大温补,而乃用真武耶?要知小便自利,心下不悸,便非真武汤证。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上吐下利者,名曰霍乱。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