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柴胡感一阳之气而生,故能直入少阳,引清气上升而行春令,为治寒热往来之第一品药。少阳表邪不解,必需之。
半夏感一阴之气而生,故能开结气、降逆气、除痰饮、为呕家第一品药。若不呕而胸烦口渴者去之,以其散水气也。
黄芩外坚内空,故能内除烦热,利胸膈逆气。腹中痛者,是少阳相火为害,以其苦从火化,故易芍药之酸以泻之。心下悸,小便不利者,以苦能补肾,故易茯苓之淡以渗之。
人参、甘草,补中气和营卫,使正胜则邪却,内邪不留,外邪勿复入也。仲景于表证不用人参,此因有半里之无形证,故用之以扶元气,使内和而外邪勿入也。身有微热是表未解,不可补;心中烦与咳,是逆气有余,不可益气,故去之。如太阳汗后身痛而脉沉迟,下后协热利而心下硬,是太阳之半表半里证也。表虽不解,因汗下后重在里,故参、桂兼用。先辈论此汤,转旋在柴、芩二味,以柴胡清表热、黄芩清里热也。卢氏以柴胡、半夏得二至之气而生①,为半表半里之主治,俱似有理。然本方七味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例,惟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故大柴胡去甘草,便另名汤,不入加减法。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③
柴胡为枢机之剂,凡寒气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服之。证不必悉具,故方亦无定品。
①【注文浅释】
卢子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柴胡生值冬半,半夏生当夏半,处阴阳开合之中,合藉以益枢楗。”
②【案例犀烛】
李某,女,56岁,武汉汉口人,2020年1月31日网上求诊。主诉:发热2天。刻下:体温38.1℃,无恶寒,无自觉发热,后背疼痛较重,口干口苦,稍有咳嗽,咳痰色白,长期便秘,舌淡苔薄白,有糖尿病病史。2020年1月29日武汉市第一医院CT示:双肺纹理稍增强,双肺散在斑片状感染病灶。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15.4%,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3%。核酸检测未作。
处方:北柴胡15g,炒黄芩10g,姜半夏10g,党参15g,炙甘草3g,生葛根30g,生姜15g,全瓜蒌30g,川连5g,桃杏仁各10g。3剂。水煎,分三次服。
2月1日随访:服药1剂后体温正常,嘱其继续服完,服完后以小柴胡颗粒善后,2包,一日三次。
2月19日随访,药后体温一直正常,后期核酸检测阳性,目前在方舱医院隔离。
按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发热而便秘,是“阳微结”,“舌上白苔”、咳嗽是小柴胡汤证及或然证,故而选用小柴胡汤治疗。后背痛加葛根,咳嗽而背痛加小陷胸汤,加桃杏仁加强止咳化痰。方证对应、药证对应,“新冠肺炎”病情才得以控制。
③【案例犀烛】
某男孩,7岁,2009年3月3日初诊。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口角抽动,牙关紧闭2年。患儿自5岁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口角抽动,牙关紧闭,身体僵直,恶心呕吐。经西医院诊断为“原发性癫痫”,经中西医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效果不显,仍每1~2日发作1次。纳食一般,睡眠不沉,梦中咂嘴,遗溺时作。脉弦细,舌淡边微红,苔薄腻。治用:醋柴胡8g,酒黄芩6g,姜半夏6g,炙甘草3g,鲜生姜8g,小红枣8g,潞党参6g。7剂。
二诊:服药前2日发作1次,后5日仅发作1次。余皆自可。效不更方,上方7剂继服。
三诊:仅小发作1次,梦中咂嘴仍作。原方加减后连续治疗半年,癫痫已定,唯梦中稍有咂嘴,余皆自可。
2012年9月24日因“反复性喘息咳嗽,鼻流清涕1月”再次求诊,补诉癫痫未再发作。
按语:仲景之“证”除了指“症状”,还有“证据”之意。“休作有时”不是症状,而是发病特点,也是使用小柴胡汤的重要证据。小柴胡汤不仅能治疗“休作有时”的癫痫,还能治疗“休作有时”的疟疾、咳嗽、哮喘、嗜睡、失眠。许多月经相关疾病及更年期病证,亦都有“休作有时”的特点,用小柴胡汤治疗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凡伤寒中风,无麻黄、桂枝证,但见喜呕一证,则发热者,便可用柴胡汤,不必寒热往来而始用也。发热而呕,则人参当去,而桂枝非所宜矣。其目赤、耳聋、胸满而烦者,用柴胡去参、夏加栝蒌实之法。脉弦细而头痛发热者,从柴胡去参加桂之法①。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②。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矣。此为半在里半在表③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大便硬谓之结。脉浮数能食曰阳结,沉迟不能食曰阴结。此条俱是少阴脉,谓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若谓阴不得有汗,则少阴亡阳,脉紧汗出者有矣。然亡阳与阴结有别:亡阳咽痛吐利,阴结不能食而大便反硬也。亡阳与阳结亦有别:三阴脉不至头,其汗在身;三阳脉盛于头,阳结则汗在头也。邪在阳明,阳盛,故能食,此谓纯阳结;邪在少阳,阳微,故不欲食,此谓阳微结,宜属小柴胡矣。然欲与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而微恶寒,亦可属少阴,但头汗,始可属之少阳。欲反复讲明头汗之义,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上焦得通,则心下不满而欲食;津液得下,则大便自软而得便矣。此为少阴少阳之疑似证。④
①【注文浅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仲景只提治禁,柯注补充方治。
②【注文浅释】
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金》无此“结”字。
③【注文浅释】
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金》作“外”。
④【案例犀烛】
初诊:2020年11月21日晨。一女学生,3周前感冒,轻微咳嗽流涕,未予处理,症状逐渐消除。1周前症状反复,逐渐加重,用柴朴汤及射干麻黄汤,未愈。目前咳嗽频发,咳声重浊,精神可,胃纳可,身凉(身体皮肤及手脚均发凉),微恶风寒,面色萎黄,舌质红、有红刺,苔白,脉稍沉,数日未大便。治以小柴胡汤加减:北柴胡10g,炒黄芩7g,姜半夏7g,党参7g,干姜5g,五味子10g,枳壳10g,生姜7g,炙甘草7g。
2020年11月21日晚反馈:服药一剂后咳嗽明显减少,面色好转,脉不沉,身体温度改善,肢端不凉。嘱其原方继服。
2020年11月23日晚反馈:咳嗽近愈,昨日已解大便。
按语:该案例按仲景法用仲景方治愈了咳嗽和阳微结,具体思路是对照仲景原文,肤冷、手足冷、不大便、脉沉是“必有表,复有里也”,舌红是阳热之象,舌红而苔白非承气汤证,舌红、不大便而无发热、腹满疼痛是“阳微结”,虽无“柴胡证”,但仍以“小柴胡汤主之”。
许多医家认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及“口苦、咽干、目眩”才是“柴胡证”,这些主证才是“但见一证便是”之“证”,完全将或然证排除在外。本人则认为或然证也是“一证便是”之证。“咳”是小柴胡汤证或然证,仲景曰:“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因患儿有肤冷、手足冷,所以未去党参、生姜。咳嗽需用干姜、五味子,但此两药可能会加重不大便,故而又加枳壳以通便。总之,以阳微结确定用小柴胡汤,然后围绕“或咳”进行药物加减。先定方后定药,体现了经方使用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上论小柴胡主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头项强,桂枝证未罢。胁下满,已见柴胡一证,便当用小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不任桂枝而主柴胡者,从枢故也。①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者,小柴胡汤主之。
潮热已属阳明,然大便溏而小便自可,未为胃实。胸胁苦满,便用小柴胡和之,热邪从少阳而解,不复入阳明矣。上条经四五日,是太阳少阳并病,此是阳明少阳合病。若谓阳明传入少阳,则谬矣。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不大便属阳明,然胁下硬满而呕,尚在少阳部。舌上白苔者,痰饮溢于上焦也。与小柴胡汤,则痰饮化为津液而燥土和,上焦仍得汗出而充身泽毛矣。②
①【医理探微】
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皆作“颈项强”,柯氏改成“头项强”。项是太阳经络循行所过,颈是少阳经络循行部位。“颈项强”是太阳、少阳两经病证,而头项强仅是太阳病证。此条原文以“颈项强”为合理。
《外台秘要方卷第一》:“仲景《伤寒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强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方:柴胡半斤,栝楼根四两,桂心三两,黄芩二两,牡蛎二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二两。”王焘注此方:“张仲景《伤寒论》名柴胡姜桂也。”与柯氏“用小柴胡汤去参、夏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用药相近。
②【临证薪传】
上两条柯注主要从病位加以解释,但若结合病变性质,更能说明使用小柴胡汤的机制。两条虽病证不同,但病位都在阳明少阳,病理性质皆是寒热虚实错杂。前一条,潮热是热实证,而大便溏是虚寒证。后一条,不大便是热实证,但舌上白苔是虚寒证。寒热虚实夹杂,又有“胸胁满”或“胁下硬满”之少阳病柴胡证,故都以寒温同用、补泻兼施的小柴胡汤治疗。我们在临床上针对寒热虚实错杂的病证,病证局限于脾胃(胃肠)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病证涉及(肝)胆者,则以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水气在上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矣。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柴胡汤有芩、参、甘、枣,皆生津之品。服之反渴者,必胃家已实,津液不足以和胃也,当行白虎、承气等法。仍用柴胡加减,非其治矣,此少阳将转属阳明之证。
上论两经合并病。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中风至七八日,热已过,复得寒热,发作有期,与前之往来寒热无定期者不侔①,此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矣。凡诊妇人,必问月事,经水适断于寒热时,是不当止而止也。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虚,热气乘虚而入,其余血之未下者,干结于内,故适断耳。用小柴胡和之,使结血散则寒热自除矣。余义详阳明篇。
上论热入血室。
①【医理探微】
侔,相等、相同。不侔,即不同。但仲景明言:“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所以,前之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与此寒热、发作有时相同,所以病变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不是在寒热上区分,而应该在是否是经期上探求。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至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证,此表证而兼心下支结之里证,表里未解也。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但肢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烦疼可知。支如木之支,即微结之谓也。表证微,故取桂枝之半;内证微,故取柴胡之半。此因内外俱虚,故以此轻剂和解之也。
上论柴胡桂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