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别煮取汁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心下痞”下,当有“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句,故用此汤。夫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黄,谬矣。既加附子,复用芩、连,抑又何也?若汗出是胃实,则不当用附子;若汗出为亡阳,又乌可用芩、连乎?许学士云:“但师仲景意,不取仲景方。”盖谓此耳。

③【注文浅释】

许学士:即许叔微。

④【案例犀烛】

林某,男,30岁,2011年12月12日初诊。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每月复发。本次3天前复发,心烦,面颊部痤疮,后背怕冷,舌尖红苔白腻,脉细,大便稍硬。

处方:制附片10g,细川连3g,炒黄芩10g,大黄6g。7剂。

2011年12月19日复诊,患者服药后3天溃疡愈合,心烦、怕冷较前减轻。上方续服7剂。半年后患者告知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病人,口腔溃疡、心烦、痤疮、大便稍硬、舌尖红等皆是热象,背冷为唯一寒象。寒、热分居两处,“谨守病机”,与附子泻心汤“各司其属”,取得满意效果。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服汤药而利不止,是病在胃;复以他药下之而利不止,则病在大肠矣。理中非不善,但迟一着耳。石脂、余粮,助燥金之令,涩以固脱,庚金之气收,则戊土之湿化。若复利不止者,以肾主下焦,为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再利小便,以分消其湿。盖谷道既寒,水道宜通,使有出路,此理下焦之二法也。

①【注文浅释】

庚金:庚,天干第七位,五行属金。

②【注文浅释】

戊土:戊,天干第五位,五行属土。此处指湿土。

③【案例犀烛】

某男,65岁,2020年6月8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炎、结肠息肉病史,平素小便频数,夜尿3~4次,大便稀,舌裂纹苔腻,舌下轻瘀,关脉浮。

处方:桂枝12g,茯苓18g,猪苓18g,炒白术18g,泽泻30g,芡实15g,桑螵蛸15g。14剂。

2020年6月23日复诊,小便次数显减,夜尿1次,大便正常。

按语:小便频数,亦属仲景所言“小便不利”范畴。五苓散不仅能治疗小便量少无尿的癃闭,也能治小便频数的小便不利。“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此处所用何方,仲景、柯琴皆未明言,以理推论,应该是指五苓散。上述案例五苓散治愈大便稀即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