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胆汁方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加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③【注文浅释】

一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上条是指其已发热言,此追究一日前未发热时也。初受风寒之日,尚在阳明之表,与太阳初受时同,故阳明亦有麻黄、桂枝证。二日来表邪自罢,故不恶寒;寒止热炽,故汗自出而反恶热,两阳合明之象见矣。阳明病多从他经转属,此因本经自受寒邪,胃阳中发,寒邪即退,反从热化故耳。若因亡津液而转属,必在六七日来,不在一二日间。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即发热汗出,亦同太阳桂枝证。但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是阳明一经之枢纽。本经受邪,有中面、中膺之别:中面则有目疼鼻干,邪气居高,即热反胜寒,寒邪未能一日遽止。此中于膺部位近于胃,故退寒最捷。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太阳病八九日,尚有恶寒证。若少阳寒热往来,三阴恶寒转甚,非发汗温中,何能自罢?惟阳明恶寒,未经表散,即能自止,与他经不同。“始虽恶寒”二句,语意在“阳明居中”句上。夫知阳明之恶寒易止,便知阳明为病之本矣。胃为戊土,位处中州,表里寒热之邪,无所不归,无所不化,皆从燥化而为实。实则无所复传,此胃家实所以为阳明之病根也。

上论胃实证。

①【注文浅释】

“二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明阳气最盛,所成病证以阳热亢盛为特点。太阳表寒化热形成阳明病,阳明本经受寒同样易化热。脾胃同居中焦,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气相求”,津液耗伤即成阳明病。

②【注文浅释】

中面、中膺:中,中部。面,脸面。膺,胸。中面即脸面之中部。中膺,即胸之中部。

③【注文浅释】

阳明阳气昌盛,胃居中为燥土,风寒暑湿进入阳明皆可化热化燥,形成阳明热盛燥实之证,是外感病的极期,正气强盛,邪气亦盛,正邪相争最为激烈,正胜则病愈,邪胜则亡,“无所复传”。

问曰:太阳缘何而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胃实大便难,此名阳明也。

此明太阳转属阳明之病。因有此亡津液之病机,成此胃家实之病根也。按:仲景阳明病机,其原本《经脉》篇“主津液所生病”句来。故虽有《热论》中“身热,鼻干”等症,总归重在津液上。如中风之口苦、咽干、鼻干、不得汗、身目黄、小便难,皆津液不足所致。如腹满、小便不利、水谷不别等症,亦津液不化使然。故仲景谆谆以亡津液为治阳明者告也。

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实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①【注文浅释】

宋本《伤寒论》原文是:“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柯注少“不更衣”三字,又将“内(胃家)实”与“大便难”合一。

②【注文浅释】

宋本《伤寒论》第245条写作:“太过者,为阳绝于里。”

阳明主津液所生病者也,因妄汗而伤津液,致胃家实耳。桂枝证本自汗,自汗多则亡津;麻黄证本无汗,发汗多亦亡津。此虽指太阳转属,然阳明表证亦有之。

本太阳病,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彻,止也,即汗出多之互辞。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此亦汗出不止之互辞。概言伤寒,不是专指太阳矣。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胃实之病机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无汗;继而胃阳遽发,故反汗多。即呕不能食时,可知其人胃家素实,与干呕不同。而反汗出,则非太阳之中风,是阴明之病实矣。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此病机在渴,以桂枝脉证而兼渴,其人津液素亏可知。小便数则非消渴矣。以此知大便虽鞕,是津液不足,不是胃家有余,即十日不便而无痞满硬痛之苦,不得为承气证。饮水利水,是胃家实而脉弱之正治也。不用猪苓汤用五苓散者,以表热未除故耳。此为太阳阳明之并病。余义见五苓证中。

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①【医理探微】

此条文以桂枝汤证误治后的不同转归引出三种口渴病证的治疗。“不大便十日无所苦”,宋本《伤寒论》作“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不更衣即不大便。“小便数者”,津液损伤,“口渴”而“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无所苦”,是太阳阳明之脾约,治以润下之麻子仁丸。单纯的“渴欲饮水”,饮能解渴,只需“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渴欲饮水”,若饮不解渴即“消渴”,是水不化津所致,则予五苓散温阳化气。

②【注文浅释】

宋本《伤寒论》第278条写作:“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受病转属阳明者,以阳明为燥土,故非经络表里相关所致,总因亡津液而致也。此病机在小便:小便不利,是津液不行,故湿土自病,病在肌肉;小便自利,是津液越出,故燥土受病,病在胃也。

客曰:“病在太阴,同是小便自利,至七八日暴烦下利者,仍为太阴病;大便硬者,转为阳明病。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何也?”曰:“阴阳异位,阳道实,阴道虚。故脾家实,则腐秽自去,而从太阴之开;胃家实,则地道不通,而成阳明之阖。此其别也。”

上论他经转属证。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脉以浮为阳,为在表;数为热,为在府;沉为阴,为在里;迟为寒,为在藏。证以能食者为阳,为内热;不能食者为阴,为中寒。身轻者为阳;重者为阴。不大便者为阳;自下利者为阴。此阳道实阴道虚之定局也。然阳证亦有自下利者,故阴证亦有大便硬者。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又阴阳更盛更虚之义。故胃实因于阳邪者,为阳结;有因于阴邪者,名阴结耳。然阳结能食而不大便,阴结不能食而能大便,何以故?人身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阳结则阴病,故不大便;阴结则阳病,故不能食。此阳胜阴病,阴胜阳病之义也。凡三候为半月,半月为一节。凡病之不及、太过,斯皆见矣。能食不大便者,是但纳不输,为太过。十七日剧者,阳主进,又合乎阳数之奇也。不能食而硬便仍去者,是但输不纳,为不足。十四日剧者,阴主退,亦合乎阴数之偶也。脉法曰:“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内经》曰:“能食者过期,不能食者不及期。”此之谓也。

此条本为阴结发论。阳结即是胃实,为阴结作伴耳。阴结无表证,当属之少阴,不可以身重不能食为阳明应有之证,沉迟为阳明当见之脉。大便硬为胃家实,而不敢用温补之剂也。且阴结与固瘕、谷疸有别:彼溏而不便,是虚中有实;此硬而有便,是实中有虚。急须用参附以回阳,勿淹留期至而不救。

上论阴阳结证。

①【注文浅释】

结,指大便硬结。因热而结为阳结,因寒而结为阴结。阳热内结损伤津液,津液不足是谓“阴病”;阴寒内结耗伤阳气,阳气不足是谓“阳病”。

②【注文浅释】

《黄帝内经》无此文。

③【注文浅释】

仲景有:“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为少阴病。”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阳明之表证,表脉也。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为太阳阳明也。若恶寒一罢,则二方所必禁矣。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上条脉证与太阳相同,此条脉证与太阳相殊。此阳明半表半里之脉证,麻、桂下咽,阳盛则毙耳。故善诊者,必据证辨脉,勿据脉谈证。全注解见本篇之前。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此阳明之虚证、虚脉也。邪中于面,而阳明之阳上奉之,故面热而色赤;阳并于上,而不足于外卫,寒邪切肤,故战惕耳。此脉此证,欲其恶寒自止于二日间,不可得矣。必六七日胃阳来复,始得汗出溱溱而解。所以然者,汗为阳气,迟为阴脉,无阳不能作汗,更可以身痒验之,此又当助阳发汗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肤中,此久虚故也。

阳明气血俱多,故多汗。其人久虚,故反无汗。此又当益津液、和营卫,使阴阳自和而汗出也。

①【注文浅释】

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如果有头项强痛说明是太阳病。太阳阳明皆有表证,“有是证用是方”,有麻黄汤证即用麻黄汤治疗,有桂枝汤证即用桂枝汤治疗。

②【注文浅释】

溱溱:汗出润泽。

③【医理探微】

“阳明病,法多汗”自是以阳明里热而言。“反无汗”是“久虚故也”,此虚当是津液亏虚。“其身如虫行皮肤中”,是邪郁肌表。里热津伤、邪郁肌表,可考虑用越婢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

④【医理探微】

呕、咳、手足厥与头痛存在必然的联系。参考仲景全书,唯吴茱萸汤证,呕吐、手足厥、头痛俱见,病变机制是肝胃虚寒。胃寒饮停,饮邪射肺则咳。所以,呕、咳、厥和头痛并见者,当治以吴茱萸汤。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小便利,则里无瘀热可知。二三日无身热汗出恶热之表,而即见呕咳之里,似乎热发乎阴。更手足厥冷,又似病在三阴矣。苦头痛,又似太阳之经证。然头痛必因咳呕厥逆,则头痛不属太阳。咳呕厥逆则必苦头痛,是厥逆不属三阴,断乎为阳明半表半里之虚证也。此胃阳不敷布于四肢故厥;不上升于额颅故痛;缘邪中于膺,结在胸中,致呕咳而伤阳也。当用瓜蒂散吐之,呕咳止,厥痛自除矣。两“者”字作“时”字看更醒。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不恶寒,头不痛但眩,是阳明之表已罢。能食而不呕不厥但咳,乃是咳为病本也。咽痛因于咳,头眩亦因于咳,此邪结胸中而胃家未实也。当从小柴胡加减法。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此邪中于面,而病在经络矣。液之与血,异名而同类。津液竭,血脉因之而亦伤。故阳明主津液所生病,亦主血所生病。阳明经起于鼻,系于口齿。阳明病则津液不足,故口鼻干燥;阳盛则阳络伤,故血上溢而为衄也;口鼻之津液枯涸,故欲漱水;不欲咽者,热在口鼻,未入乎内也。能食者胃气强也。以脉浮发热之证,而见口干鼻燥之病机,如病在阳明,更审其能食、不欲咽水之病情,知热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矣。此问而知之也。

按:太阳阳明皆多血之经,故皆有血证。太阳脉当上行,营气逆不循其道,反循巅而下至目内眦,假道于阳明,自鼻頞而出鼻孔,故先目瞑头痛;阳明脉当下行,营气逆而不下,反循齿环唇而上循鼻外至鼻頞而入鼻,故先口燥鼻干。异源而同流者,以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故也。

二条但言病机,不及脉法主治,宜桃仁承气、犀角地黄辈。

上论阳明在表脉证。

①【注文浅释】

阳明里热伤津则口鼻干燥,病在气分,则渴欲饮水数升;病在营血,逼血妄行而衄血,营阴蒸腾,则“但欲嗽水不欲咽”。

②【注文浅释】

鼻頞:鼻梁。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喘而胸满者,为麻黄证,然必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今脉沉为在里,则喘满属于里矣。反攻其表则表虚,故津液大泄。喘而满者,满而实矣,因转属阳明,此谵语所由来也,宜少与调胃。汗出为表虚,然是谵语,归重只在里实。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上条论谵语之由,此条论谵语之脉。亡阳即津液越出之互辞。心之液为阳之汗,脉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脉,汗多则津液脱,营血虚。故脉短是营卫不行,藏府不通,则死矣。此谵语而脉自和者,虽津液妄泄,而不甚脱,一惟胃实,而营卫通调,是脉有胃气,故不死。此下历言谵语不因于胃者。

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上条言死脉,此条言死证。盖谵语本胃实,而不是死证。若谵语而一见虚脉虚证,则是死证,而非胃家实矣。脏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不转睛,不识人,脏腑之气绝矣。喘满见于未汗之前,为里实。见于谵语之时,是肺气已败,呼吸不利,故喘而不休;脾家大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满而不运。若下利不止,是仓廪不藏,门户不要也,与大便难而谵语者,天渊矣。

①【医理探微】

柯注此条“谵语”为“虚”,于理亦通。但若参考仲景其他条文,则宜从“实”解。“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独语如见鬼状”即“谵语”。谵语是阳明腑实、燥热扰乱心神所致。直视、喘满等皆是真阴被燥热耗竭所致,判为死候。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本应“不大便”,此时出现“下利”是“热结旁流”,是津液耗竭之途,也是死候。虽为死候,但不可束手待毙,当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②【注文浅释】

天渊:比喻相差悬殊。

③【注文浅释】

血室,柯注为“肝”,则男子也有“热入血室”病。若作“子宫”解释,则热入血室独女子才有。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同一谵语,而有虚实之分:邪气盛则实,言虽妄诞,与发狂不同,有庄严状,名曰谵语;正气夺则虚,必目见鬼神,故郑重其语,有求生求救之状,名曰郑声。此即从谵语中分出,以明谵语有不因胃实而发者。更释以重语二字,见郑重之谓,而非郑重之音也。若造字出于喉中,与语多重复叮咛不休等义,谁不知其虚,仲景毋庸辨。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损伤则无下血之病。唯阳明主血所生病,其经多血多气,行身之前,邻于冲任。阳明热盛,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男女俱有是证。血病则魂无所归,心神无主,谵语必发。要知此非胃实,因热入血室而肝实也。肝热心亦热,热伤心气,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但头有汗,而不能遍身,此非汗吐下法可愈矣。必刺肝之募,引血上归经络,推陈致新,使热有所泄,则肝得所藏,心得所主,魂有所归,神有所依,自然汗出周身,血不妄行,谵语自止矣。按:畜血便脓血,总是热入血室。入于肠胃,从肛门而下者,谓之便血脓血。盖女子经血出自子户,与溺道不同门。男子精、血、溺三物,内异道而外同门,精道由肾,血道由肝,水道由膀胱。其源各别,而皆出自前阴。

③【注文浅释】

血室,柯注为“肝”,则男子也有“热入血室”病。若作“子宫”解释,则热入血室独女子才有。

期门,肝之募也,又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太阴阳明为表里,厥阴少阳为表里,阳病治阴,故阳明少阳血病,皆得刺之。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人之十二经脉,应地之十二水,故称血为经水。女子属阴而多血,脉者,血之府也,脉以应月,故女子一月经水溢出,应时而下,故人称之为月事也。此言妇人适于经水来时,中于风邪,发热恶寒。此时未虑及月事矣,病从外来,先解其外可知。至七八日热除身凉脉迟为愈,乃反见胸胁苦满,而非结胸,反发谵语而非胃实,何也?脉迟故也。迟为在藏,必其经水适来时,风寒外来,内热乘肝,月事未尽之余,其血必结。当刺其募以泻其结热,满自消而谵语自止,此通因塞用法也。

①【注文浅释】

热入血室证,除此“刺期门”法,仲景还有用“小柴胡汤”治疗,其汤证内容见后“柴胡汤证”章节。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

前言中风,此言伤寒者,见妇人伤寒中风,皆有热入血室证也。然此三条,皆因谵语而发,不重在热入血室,更不重在伤寒中风。要知谵语多有不因于胃者,不可以谵语为胃实而犯其胃气也。发热不恶寒,是阳明病。申酉谵语,疑为胃实。若是经水适来,固知热入血室矣。此经水未断,与上条血结不同。是肝虚魂不安而妄见,本无实可泻,固不得妄下以伤胃气;亦不得刺之令汗,以伤上焦之阳;刺之出血,以伤下焦之阴也。俟其经尽,则谵语自除,而身热自退矣。当以不治治之

热入血室,寒热如疟而不谵语者,入柴胡证。

上论阳明谵语脉证。

①【注文浅释】

申酉:申时和酉时,即下午3点到7点。

②【注文浅释】

不治治之:指应当以不予治疗的方法来治疗,即不治疗也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