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岐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故用吴茱萸汤以温之,吐利止而烦躁除。阴邪入于合者,更得从阳而出乎井矣。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

呕而无物,胃虚可知矣;吐惟涎沫,胃寒可知矣;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也。吴茱萸汤温中益气,升阳散寒,呕痛尽除矣。干呕吐涎是二证,不是并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热则消谷善饥,胃寒则水谷不纳。食谷欲呕,固是胃寒;服汤反剧者,以痰饮在上焦为患,呕尽自愈,非谓不宜服也。此与阳明不大便,服柴胡汤胃气因和者不同。

①【注文浅释】

《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四街者即四气街。《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

②【注文浅释】

合:会合。当四肢的病邪解除而大络通利后,气又会于四肢。

③【注文浅释】

“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伤寒论》无此文。《金匮要略》载:“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柯氏将半夏干姜散原文(方剂名改散为汤)移于此处,丰富了吐涎沫的辨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