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方总论
2025年09月26日
阳明方总论
阳明之病在胃实,当以下为正法矣。然阳明居中,诸病咸臻①,故治法悉具。如多汗无汗,分麻黄、桂枝;在胸在腹,分瓜蒂、栀豉;初硬、燥坚,分大小承气。即用汗吐下三法,亦有轻重浅深之不同也。若大烦大渴而用白虎,瘀血发黄而用茵陈②,小便不利而用猪苓,停饮不散而用五苓,食谷欲吐而用茱萸等法,莫不各有差等。以棋喻之,发汗是先着,涌吐是要着,清火是稳着,利水是间着,温补是忿着,攻下是末着。病至于攻下,无别着矣。故汗之得法,他着都不必用。其用吐法,虽是奇着,已是第二手矣。他着都非正着,惟攻下为煞着,亦因从前之失着也。然诸法皆因清火而设,则清火是阳明之上着与。
①【注文浅释】
臻:到达。
②【医理探微】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行,湿热内蕴进而发黄。此处“瘀热”之“瘀”多作“郁”解,完全排除瘀血的病理机制。柯注茵陈蒿汤证病理机制,前后不尽一致,多处沿用仲景之“瘀热”一词,而唯独此处明言“瘀血”。“瘀血发黄”,说明瘀血也是发黄的机制之一。就茵陈蒿汤证而言,既有湿热因素,也有瘀血的因素存在,所以“瘀热”仍当作血瘀热结理解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