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暑证③

痉湿暑证

③【注文浅释】

宋本、成注本《伤寒论》有“辨痓湿暍脉证”篇,《金匮玉函经》有“辨痉湿暍”篇。唐本《伤寒论》关于此篇的内容出现在“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篇中,称“痓、湿、暍”。篇中皆列具体病证条文,但都是有“论”无治。《金匮要略》第二篇有完整的“痓湿暍病脉证治”内容,有论有治。柯注沿用《金匮玉函经》之“痉”字,改“暍”为“暑”字。

太阳病痉湿暑三症,宜应别论,以伤寒所致,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主表,六气皆得而伤之。三种故与伤寒不同,然亦有因于伤寒而见症,与伤寒相似,故论及之耳。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太多,则无液养筋,筋伤则挛急而反张矣。太阳主筋所生病矣。要知痉之一症,非无因而至,因于伤寒发汗不如法所致耳。太阳脉本浮,今反沉者,营气微也;细者,阳气少也。身热而足寒者,下焦虚也。头痛虽止,而颈项强急恶寒之症未罢,更时见面赤目赤,是将转属于阳明。然诸症皆与伤寒相似而非痉。独有头面动摇,卒然口噤,背反如张弓者,与伤寒不相似,故名之曰痉耳。此汗多亡液,不转属阳明而成痉者。以发汗太骤,形身之津液暴脱,而胃家津液未干,故变见者仍是太阳表症,而治法当滋阴以急和其里,勿得以沉细为可温也,炙甘草汤主之。《金匮》用桂枝汤加栝蒌根,恐不胜其任

①【注文浅释】

唐本《伤寒论》:“论曰:伤寒与痓病、湿病及热暍相滥,故叙而论之。”宋本《伤寒论》:“伤寒所致太阳病痓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成注本《伤寒论》:“伤寒所致太阳,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金匮玉函经》:“太阳病痉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柯注所引条文与宋本、成注本相近,但将“伤寒所致”移至句中。

②【注文浅释】

指疾病不同于伤寒,但因部分症状与伤寒病相同,使其与伤寒病相似。

③【注文浅释】

考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及《金匮要略》皆分列三条。诸本《伤寒论》三条相连,具体的次序是:“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金匮要略》上述三条分列该篇3、4、7条,且在第3条后有“为难治”三字。

④【医理探微】

《金匮要略》第2篇载“痓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桂枝汤即桂枝汤加栝蒌根,治疗汗出发热恶寒之痉病,是柔痉,以汗出为特点,发热是表证。

“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仲景未出方治。从医理分析,该痉病是“刚痉”发展而成,以无汗为特点,恶寒是表寒,头热面赤目赤是里热所致,所以符合大青龙汤证,该痉病应该用大青龙汤加葛根治疗,或者是葛根汤加石膏治疗。

假如“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的痉病成立,则重点针对里热治疗,选用白虎汤清热,不行再用承气汤泻热。而柯注用炙甘草汤,则难以解除里热。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此以表气虚实分刚柔,原其本而名之也,亦可以知其人初病之轻重,禀气之强弱而施治矣。《金匮》用葛根汤则谬

上论痉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寒冷所致也。

汗出当风,寒则汗不越,久留骨节,故一身尽疼;玄府反闭,故发热;日晡为阳明主时,太阴湿土郁而不伸,故剧。此虽伤于湿,而实因于风寒也,《金匮》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①【临证薪传】

《金匮要略》曰:“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小,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欲作刚痉用葛根汤,已作刚痉仍可用葛根汤治疗。

②【注文浅释】

虽名“湿”病、“风湿”,病因实为风寒湿,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③【注文浅释】

此条文来自于《伤寒论》,但非论“风湿”,而是论“风温”。仲景原文:“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时瘛疭。”诸本《伤寒论》皆是如此,唯柯氏将“风温”改为“风湿”,未作说明,也没有解释改动的理由。其中“瘛疭”指抽搐、抽风,症见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

脉浮为风,阴阳俱浮,自汗出者,风湿相搏于内也。湿流骨节,故身重;湿胜则卫气行阴,不得行阳,故好眠也;睡则气从鼻出,风出而湿留之,呼吸不利,故鼻息必鼾;湿留会厌,则重而难发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矣。法当汗解而反下之,大便利则小便必不利。心肺之气化不宣,胃家之关门不利,脾土之承制不行,故直视失溲也。若以火劫之,受火气之轻者,湿不得越,因热而发黄;受火气之重者,必亡阳而如惊痫状,液脱而时见瘛疭之形矣。

问曰:“值天阴雨不止,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上条备言风湿诸症,未及身疼。要知风湿与伤寒之身疼不同:伤寒身疼无止时,风湿相搏而痛,多在日晡时发。若更值阴雨,是风湿与天气合,故疼痛更甚,不必在日晡时也。阴雨不止,疼痛亦不止,法当汗解。汗大出,湿反不去者,风为阳邪,其入浅;湿为阴邪,其入深。又风伤于上,湿伤于下,浅者上者易去,而深者下者难出,故微汗之,令遍身乃佳耳。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脉浮为在表,虚为风,涩为湿。身体烦疼,表症表脉也。不呕不渴,是里无热。故于桂枝汤加桂以治风寒,去芍药之酸寒,易附子之辛热以除寒湿。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症未除,病仍在表,不是因于胃家实,而因于脾气虚矣。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脾家虚,湿土失职不能制水,湿气留于皮肤,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濡湿之地,风气常在,故风湿相搏不解也。病本在脾,法当君以白术,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胜湿,土旺则风自平矣。前条风胜湿轻,故脉阴阳俱浮,有内热,故汗自出,宜桂枝汤;此湿胜风微,故脉浮虚而涩,内无热而不呕不渴,故可加附子。桂枝理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中焦不治,故去桂;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下焦不治,故仍须桂枝。

①【注文浅释】

此条证治及下条甘草附子汤证在《伤寒论》书中见于太阳病篇。

②【注文浅释】

相较于桂枝汤,桂枝附子汤中桂枝多一两,无芍药,有炮附子三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