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 半夏半斤 甘草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

阳重之人,大发其汗,有升无降,故水药拒膈而不得入也。若认为中风之干呕,伤寒之呕逆,而更汗之,则吐不止,胃气大伤矣。此热在胃口,须用栀子汤、瓜蒂散,因其势而吐之,亦通因通用法也。五苓散亦下剂,不可认为水逆而妄用之。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家,平素多汗人也。心液大脱,故恍惚心乱,甚于心下悸矣。心虚于上,则肾衰于下,故阴疼。余粮,土之精气所融结,用以固脱而镇怯,故为丸以治之。

上论汗后虚症。

①【注文浅释】

半夏半斤,此同《金匮玉函经》。宋本《伤寒论》为“半夏半升”。

②【临证薪传】

瓜蒂散是吐剂,栀子生姜豉汤治呕吐,五苓散温阳利水治水逆。

③【注文浅释】

融结:凝聚的意思。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无汗而喘,(旧本有无字)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无汗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二条“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仲景每于汗下后表不解者,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黄。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必其用麻黄汤后寒解而热反甚,与“发汗,解,半日许复烦,下后而微喘者”不同。发汗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阳气重也。若与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下咽即毙矣,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甘寒,佐麻黄而发汗,助杏仁以定喘。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未及论症,便言不可更行桂枝汤,见得汗下后表未解者更行桂枝汤,是治风寒之常法。

①【案例犀烛】

孙某,男,60岁,武汉东西湖区,2月1日网上求诊。主诉:反复发热7天伴腹泻3天。1月19日开始出现头疼感冒症状,1月25日发热,28日开始高热,最高39.5℃,发热以早晚为甚,中午热退至38℃,夜间39℃以上。咳嗽气喘,咳痰色白,胸闷憋喘,全身酸痛乏力,口苦,前天开始腹泻,目前服连花清瘟胶囊、莫西沙星、奥司他韦。刻下:早晚高热,白天恶寒重,寒战,汗出后恶寒减轻,汗出不畏风,口干口苦,纳差,乏力,舌淡干,苔白厚,中根黄腻。1月28日湖北某医院C T示:双肺见多发片状磨玻璃样稍高密度影,局部见条索状高密度影。核酸检测未作。

处方:生麻黄10g,桂枝10g,炒白芍10g,干姜10g,五味子15g,细辛5g,北柴胡10g,炒黄芩10g,姜半夏10g,生晒参10g,炙甘草6 g。3剂。水煎分3次服。

2月2日二诊:2月1日下午服连花清瘟颗粒2包,加对乙酰氨基酚一片,药后汗出热退至38℃。晚间服上方,服后大汗出,体温降至37.5℃,凌晨4点体温升高至39.4℃。刻下:汗出较多,口干口苦较重,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而干。改方为:生麻黄10g,生石膏30g,杏仁10g,人参3g,五味子3g,生地24g,生甘草9g,大枣2枚。后当地医生加青黛3g(包煎),3剂,水煎,分3次服。

随访:2月3日服药后体温下降,当晚体温37.6℃。2月4日体温最高38.5℃,后降至37℃。2月6日早上37.3℃,白天维持在37.3℃。2月7日早上体温36.7℃,后进行隔离。2月18日:2月8日至今体温正常。

按:此案为“新冠肺炎”高度疑似病例。首诊合用小青龙、小柴胡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因汗出较多,发热不解,改用麻杏石膏汤,体温恢复正常。此案证明,麻杏石甘汤证有“汗出”,没有必要改为“无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