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脉证下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本条无目疼鼻干之经病,又无尺寸俱长之表脉。微喘恶寒,脉浮而紧,与太阳麻黄证同;口苦咽干,又似太阳少阳合病;更兼腹满,又似太阳太阴两感。他经形证互呈,本经形证未显,何以名为阳明中风耶?以无头项强痛,则不属太阳;不耳聋目赤,则不属少阳;不腹痛自利,则不关太阴。是知口为胃窍,咽为胃门,腹为胃室,喘为胃病矣。今虽恶寒,二日必止,脉之浮紧,亦潮热有时之候也。此为阳明初病在里之表,津液素亏,故有是证。若以腹满为胃实而下之,津液既竭,腹更满而小便难,必大便反易矣。此中风转中寒,胃实转胃虚,初能食而致反不能食之机也。伤寒中风,但见有柴胡一证便是,则口苦咽干,当从少阳证治,脉浮而紧者,当曰弦矣①。
①【注文浅释】
仲景“辨脉法”篇有:“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柯氏沿用此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脉弦也”;“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以“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本条不言发热,看“中风②”二字,便藏表热在内。“外不解”,即指表热而言,即暗伏内已解句。“病过十日”,是内已解之互文也,当在“外不解”句上。“无余证”句,接“外不解”句来。刺之,是刺足阳明,随其实而泻之。“少差”句,言内证俱减,但外证未解耳,非刺耳前后,其肿少差之谓也。脉弦浮者,向之浮大减小而弦尚存,是阳明之脉证已罢,惟少阳之表邪尚存,故可用小柴胡以解外。若脉但浮而不弦大,则非阳明少阳脉。无余证,则上文诸证悉罢,是无阳明少阳证。惟太阳之表邪未散,故可与麻黄汤以解外。所以然者,以阳明居中,其风非是太阳转属,即是少阳转属,两阳相熏灼,故病过十日而表热不退也。无余证可凭,只表热不解,法当凭脉。故弦浮者,可知少阳转属之遗风;但浮者,是太阳转属之余风也。若不尿腹满加哕,是接“耳前后肿”来。此是内不解,故小便难者,竟至不尿,腹部满者,竟不减,时时哕者,更加哕矣。非刺后所致,亦非用柴胡麻黄后变证也。太阳主表,故中风多表证;阳明主里,故中风多里证。弦为少阳脉,耳前后、胁下为少阳部。阳明中风,而脉证兼少阳者,以胆为风府故也。若不兼太阳少阳脉证,只是阳明病,而不名中风矣。参看口苦咽干,知阳明中风从少阳转属者居多。
②【医理探微】
名为“阳明中风”,实则“三阳合病”,脉弦浮大即是明证。浮为太阳之脉,弦为少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再者,腹部满、鼻干、潮热等为阳明证。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时时哕,耳前后肿皆少阳证。嗜卧是太阳、少阳证。一身及面目悉黄是阳明少阳证。若对比“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以小柴胡汤治疗“三阳合病”,则“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者,治疗主方仍为小柴胡汤。
本条多中风而不言恶风,亦不言恶热。要知始虽恶寒,二日自止,风邪未解,故不恶热。是阳明中风与太、少不同,而阳明过经留连不解之风,亦与本经初中迥别也。
上论阳明中风证。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太阳主表,病情当以表辨;阳明主里,证虽在表,病情仍以里辨。此不特以能食不能食别风寒,更以能食不能食审胃家虚实也。要知风寒本一体,随人胃气而别。此条本为阳明初受表邪,先辨胃家虚实,为诊家提纲。使其着眼处,不是为阳明分中风伤寒之法也①。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胃实则中热,故能消谷;胃虚则中寒,故不能食。阳明以胃实为病根,更当以胃寒为深虑耳。凡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称阳明病。今但手足汗出,则津液之泄于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则津液不泄于下。阳明所虑在亡津液,此更虑其不能化液②矣。
痼瘕,即初硬后溏之谓。肛门虽固结,而肠中不全干也。溏即水谷不别之象,以症溏作解者,谬矣。按:大肠小肠,俱属于胃,欲知胃之虚实,必于二便验之:小便利,屎定鞕;小便不利,必大便初硬后溏。今人但知大便硬、大便难、不大便者为阳明病,亦知小便难、小便不利、小便数少,或不尿者皆阳明病乎?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初受病便不能食,知其人本来胃虚,与中有燥屎而反不能食者有别也③。哕为胃病,病深者其声哕矣。
①【医理探微】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皆赖于阳气的充盛。胃阳充盛则能食,胃阳不足则不能食。风为阳邪,寒为阴邪,故而中风则能食,中寒则不能食。“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是辨阳明风、寒之里证及阳气之虚实,而非风、寒之表证。
②【注文浅释】
不能化液:指阳气亏虚不能化液,源于寒邪伤害阳气。
③【注文浅释】
阳明病,不能食,既有胃中虚冷所致,也有燥热腑实,胃气不能下行造成,必须加以辨别。“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即是阳明热实之不能食。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要知阳明病不能食者,虽身热恶热,而不可攻其热①。不能食,便是胃中虚冷,用寒以彻表热,便是攻,非指用承气也。伤寒治阳明之法利在攻,仲景治阳明之心全在未可攻,故谆谆以胃家虚实相告耳。
阳明病,脉迟,腹满,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脉浮而弦大,为中风;若脉迟,为中寒,为无阳矣②。食难用饱,因于腹满,腹满因于小便难,烦眩又因于食饱耳。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故烦;阳虚不能化液,则清中清者不上升,故食谷则头眩;浊中清者不下输,故腹满而小便难;胃脘之阳,不达于寸口,故脉迟也。《金匮》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满,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疽。”当用五苓散调胃利水,而反用茵陈汤下之,腹满不减,而除中发哕所由来矣。所以然者,盖迟为在藏,脾家实则腐秽自去。食难用饱者,脾不磨也。下之则脾家愈虚,不化不出,故腹满如故。
①【医理探微】
若真是里热实所致不能食,治当攻之热实。不能攻者,是针对胃中虚冷之不能食而言。
②【医理探微】
风为阳邪,易化燥化热,形成阳明热实病证。“若能食,名中风”;“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胃阳不足,水谷不化,故而“不能食”;“腹满,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脉迟”也是胃阳不足之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凡首揭阳明病者,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此言伤寒则恶寒可知;言彻其热,则发热可知。脉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必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令汗生于谷耳。黄芩汤本为协热下利而设,不为脉迟表热而设。今不知脉迟为里寒,但知清表之余热。热去寒起,则不能食者为中寒,反能食者为除中矣。除中者,胃阳不支,假谷气以自救,凡人将死而反强食者是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①狂发,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①【注文浅释】
奄然:突然,忽然。
初欲食,则胃不虚冷。小便不利,是水气不宣矣;大便反调,胃不实可知;骨节疼者,湿流关节也;翕翕如有热而不甚热者,燥化不行,而湿在皮肤也;其人胃本不虚,因水气怫郁,郁极而发,故忽狂。汗生于谷,濈然汗出者,水气与谷气并出而为汗出。脉紧者,对迟而言,非紧则为寒之谓。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初能食,至六七日阳气来复之时,反不欲食,是胃中寒冷,因水停而然,名曰晚发,因痼瘕谷疸等为未除也。食自可,则胃阳已复,故欲解。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居中,或亡其津而为实,或亡其津而为虚,皆得转为阳明。其传为实者可下,其传为虚者当温矣。
上论阳明中寒证。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申酉为阳明主时②,即日晡也。凡称欲解者,俱指表而言。如太阳头痛自止,恶寒自罢,阳明则身不热不恶热也。
上论阳明病解时。
②【注文浅释】
申时,指下午3点到5点;酉时,指下午5点到7点;戌时,指下午7点至9点,戌初之时,即酉之终时。申至戌上,即下午3点到7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