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细辛 干姜各三两 半夏五味子各半斤

②【注文浅释】

《千金翼方》本、宋版成注《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半夏、五味子用量皆为“半升”。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表虽未解,寒水之气已去营卫,故于桂枝汤去姜、枣,加细辛、干姜、半夏、五味。辛以散水气而除呕,酸以收逆气而止咳,治里之剂多于发热表焉。小青龙与小柴胡,俱为枢机之剂,故皆设或然症,因各立加减法。盖表症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里,故二方之症多属里。仲景多用里药,少用表药,未离于表,故为解表之小方。然小青龙主太阳之半表里,尚用麻黄、桂枝,还重视其表;小柴胡主少阳之半表里,只用柴胡、生姜,但微解其表而已。此缘太少之阳气不同,故用表药之轻重亦异。小青龙设或然五症,加减法内即备五方。小柴胡设或然七症,即具加减七方。此仲景法中之法,方外之方,何可以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拘之。

①【注文浅释】

指小青龙汤所治之症有在表之恶寒发热,在里之咳、喘等。

②【注文浅释】

缘:因为,由于。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水气在心下,则咳为必然之症,喘为或然之症。亦如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咳与喘,皆水气射肺所致。水气上升,是以不渴,服汤已而反渴,水气内散,寒邪亦外散也。此条正欲明服汤后渴者是解候。恐人服止渴药,反滋水气,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后提出渴者以明之。服汤即小青龙汤。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转属阳明而成胃实矣。能化胸中之热气而为汗,故名大青龙;能化心下之水气而为汗,故名小青龙。盖大青龙表症多,只烦躁是里症;小青龙里症多,只发热是表症,故有大小发汗之殊耳。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浅深。故发汗有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汗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汗在心下,乃内畜之水气。其治水有三法:干呕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发之,小青龙是也;心下痞满,是水在中焦,中满者泻之,十枣汤是也;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其他坏症变症虽多,而大法不外是矣。

①【临证薪传】

麻黄汤辛温开腠发汗,桂枝汤补益营卫而发汗,葛根汤中葛根升津而发汗,大青龙汤辛温发汗而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辛温发汗而温肺化饮,十枣汤攻逐水饮,五苓散温阳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