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即前方加吴茱萸一两,生姜半斤、切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此本是四逆与吴茱萸相合而为偶方也。吴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足六经之脉,皆自阴传阳,自阳传阴。阴气胜,则阳不达于四肢,故为寒厥。①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热厥者,有可下之理;寒厥为虚,则宜温补。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其脉空虚,此无血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关元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②,三阴任脉之会,宜灸之。按此二条,当知结胸证有热厥者。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促为阳脉,亦有阳虚而促者,亦有阴盛而促者。要知促与结皆代之互文,皆是虚脉③。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故灸之。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④而阳可回也。
上论厥阴脉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是阳虚。汗多既亡阳,下多又亡阴,故热仍不解。姜、附以回阳,参、苓以滋阴⑤,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此又阴阳双补法。
①【医理探微】
厥有寒厥、脏厥、冷结膀胱关元厥、血虚寒凝厥,还有蛔厥、热厥、痰厥、水厥、气厥。仲景“凡厥者”是包括一切厥,不能仅以寒厥解读。
②【注文浅释】
募: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穴位,共有12个。
③【医理探微】
促脉是数脉或数中一止,有虚有实,虚者当促而无力。仲景曰:“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结脉和代脉皆是迟缓中止之脉,其中之结脉中止之后更来小数。所以促、结、代是三种不同的脉象,但促而无力及结、代脉皆是虚脉。
④【注文浅释】
五俞:指五俞穴,亦名五腧穴,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俞、经、合五个特定穴位。肝经五俞穴是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⑤【临证薪传】
此“参苓以滋阴”是沿用成无己之“茯苓人参以益阴”。在“伤寒论附翼”部分,柯注“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一说滋阴,二说补气。人参益气生津养阴,两说互补方为全面。茯苓确有补气安神除烦之功,但茯苓滋阴作用未能得到大家的公认。虽然张元素和李东垣也认为茯苓“生津液”,但显然与茯苓“利小便”的重要作用相矛盾。仲景言“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津伤胃燥不可以用猪苓汤利小便,是因为利小便能伤津液。同样,津液不足是不能用茯苓利小便的,所以言茯苓“滋阴”显然有违仲景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