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去尖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一升,去沫,内诸药,煮二升半,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①【注文浅释】

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皆作“麻黄三两”。

②【注文浅释】

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皆作“二升”。

麻黄色青入肝,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状,故能旁通骨节,除身疼,直达皮毛,为卫分驱风散寒第一品药。然必借桂枝入心通血脉,出营中汗,而卫分之邪乃得尽去而不留。故桂枝汤不必用麻黄,而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杏为心果,温能散寒,苦能下气,故为驱邪定喘之第一品药。桂枝汤发营中汗,须啜稀热粥者,以营行脉中,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故耳。麻黄汤发卫中汗,不须啜稀热粥者,此汗是太阳寒水之气,在皮肤间,腠理开而汗自出,不须假谷气以生汗也。

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汗多者,温粉扑之。

此麻黄汤禁也。麻黄汤为发汗重剂,故慎重如此。其用桂枝汤,若不汗更服,若病重更作服,若不出汗,可服至二三剂。又刺后可复汗,汗后可复汗,下后可复汗。此麻黄汤但云温服八合,不言再服,则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出多者,温粉扑之,自当列此后。大青龙烦躁在未汗先,是为阳盛;此烦躁在发汗后,是为阴虚。阴虚则阳无所附,宜白虎加人参汤。若用桂、附以回阳,其不杀人者鲜矣。

①【注文浅释】

宋本等《伤寒论》在大青龙汤煎服法后,续有“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柯氏稍作改动,作“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汗多者,温粉扑之”,置于麻黄汤下。大青龙汤麻黄六两,较麻黄汤发汗力更强,更易引起汗多亡阳。汗后烦躁,仲景本有姜附治疗案例,柯氏在此作了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