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汤证

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非言伤寒五六日而更中风也。言往来寒热有三义:少阳自受寒邪,阳气衰少,既不能退寒,又不能发热,至五六日郁热内发,始得与寒气相争,而往来寒热,一也;若太阳受寒,过五六日阳气始衰,余邪未尽,转属少阳,而往来寒热,二也;风为阳邪,少阳为风藏,一中于风,便往来寒热,不必五六日而始见,三也。少阳脉循胸胁,邪入其经故苦满;胆气不舒故默默;木邪犯土故不欲饮食;相火内炽故心烦。邪正相争故喜呕。盖少阳为枢,不全主表,不全主里,故六证皆在表里之间。仲景本意重半里,而柴胡所主又在半表,故少阳证必见半表,正宜柴胡加减。如悉入里,则柴胡非其任矣。故小柴胡称和解表里之主方。

①【注文浅释】

对于“伤寒五六日,中风……”,一般注作“伤寒或者中风,五六日后……”,属泛泛之谈。柯注较为深刻,细化为三:少阳自受邪;太阳受寒,转属少阳;少阳中风。不仅邪气有寒、风之分,而且还有病发少阳、太阳之别。

②【注文浅释】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一般称为“柴胡四证”。柯注之“六证”,是指往来寒热,胸胁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呕吐。

寒热往来,病情见于外;苦喜不欲,病情得于内。看喜、苦、欲等字,非真呕、真满、不能饮食也。看往来二字,见有不寒热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无形之半表;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无形之半里。虽然七证皆偏于里,惟微热为在表,皆属无形;惟心下悸为有形;皆风寒通证,惟胁下痞硬属少阳。总是气分为病,非有实可据,故皆于半表半里之治法。

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不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此仲景自注柴胡证。首五句,释胸胁苦满之因;正邪三句,释往来寒热之义;此下多有缺文,故文理不连属也。

①【注文浅释】

本条是对上条“柴胡证”形成机制的阐述。宋本《伤寒论》在“故使呕也”后还有“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