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脉证上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阳明为传化之府,当更实更虚,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若但实不虚,斯为阳明之病根矣。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上得来,故以胃家实①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然致实之由,最宜详审,有实于未病之先者;有实于得病之后者;有风寒外束热不得越而实者;有妄汗吐下重亡津液而实者;有从本经热盛而实者。有从他经转属而实者。此只举其病根在实,而勿得以胃实即为可下之症。按阳明提纲,与《内经·热论》不同。《热论》重在经络,病为在表;此以里证为主,里不和即是阳明病。他条或有表证,仲景意不在表;或兼经病,仲景意不在经。阳明为阖,凡里证不和者,又以阖病为主。不大便固阖也;不小便亦阖也;不能食,食难用饱,初欲食,反不能食,皆阖也。自汗出,盗汗出,表开而里阖也。反无汗,内外皆阖也。种种阖病,或然或否,故提纲独以胃实为正。胃实不是竟指燥屎坚鞕,只对下利言,下利是胃家不实矣。故汗出解后,胃中不和而下利者,便不称阳明病。如胃中虚而不下利者,便属阳明。即初硬后溏者,总不失为胃家实也。所以然者,阳明太阴同处中州而所司各别。胃司纳,故以阳明主实;脾司输,故以太阴主利。同一胃府而分治如此,是二经所由分也。
①【医理探微】
伤寒论中“某某之为病……也”句式的条文,每经各有一条,后世注家称此为“提纲”。
六经提纲,唯此阳明病提纲以病机表述,余皆以症状表述。不管是以症状还是以病机表述,都只是揭示该经病的特点,并非一经病的全部。
阳明包括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在《伤寒论》里,胃有时指大肠,如“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有两解,一是“邪气盛则实”,二是指有形之邪为实。相应的“胃家实”也有两解,一是包括胃肠无形邪热亢盛和邪热燥屎相结两大类病证,二是单指邪热燥屎相结的阳明腑实病证。为了体现“提纲”“纲领”的作用,一般选择第一种解释。
诸本《伤寒论》有:“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此条“胃家实”仅是指邪热燥屎内结,发热,大便硬结难解,腹满或疼痛的三承气汤证。(注:此条文《伤寒来苏集》未引录)
所以,“胃家实”的解释有三层次,分别是三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证+麻仁丸证+外导证),阳明热性病证(阳明腑实证+无形热盛证即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等)。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主里,而亦有外证者,有诸中而形诸外,非另有外证也。胃实之外见者,其身则蒸蒸然,里热炽而达于外,与太阳表邪发热者不同;其汗则濈濈然①,从内溢而无止息,与太阳风邪为汗者不同。表寒已散,故不恶寒;里热闭结,故反恶热。只因有胃家实之病根,即见身热自汗之外证,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然此但言病机发现,非即可下之证也,宜轻剂以和之,必谵语、潮热、烦躁、胀满诸证兼见,才为可下。
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故胃中虚冷,亦得称阳明病者,因其外证如此也。②
①【注文浅释】
汗则濈濈然:汗出连绵不断。
②【医理探微】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四证是阳明里热充斥于外,热逼津液外泄的表现。阳明病不仅有热证、实证,也有虚证、寒证。而阳明虚寒外证不可能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脉证,与太阳脉证不同。太阳脉浮紧者,必身疼痛、无汗、恶寒、发热不休。此则潮热有时,是恶寒将自罢,将发潮热时之脉也。此紧反入里之谓,不可拘紧则为寒之说矣。太阳脉但浮者,必无汗。今盗汗出,是因于内热,且与本经初病但浮无汗而喘者不同,又不可拘浮为在表之法矣。脉浮紧,但浮而不合麻黄证,身热汗出而不是桂枝证。麻、桂下咽,阳盛则毙耳。此脉从经异,非脉从病反。要知仲景分经辨脉,勿专据脉谈证。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脉大者,两阳合明,内外皆阳之象也。阳明受病之初,病为在表,脉但浮而未大,与太阳同,故亦有麻黄、桂枝证①。至二日恶寒自止,而反恶热。三日来,热势大盛,故脉亦应其象而洪大也,此为胃家实之正脉。若小而不大,便属少阳矣。
《内经》云:“阳明之至短而涩。”②此指秋金司令之时脉。又曰:“阳明脉象大浮也。”此指两阳合明之病脉。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③
此治阳明之大法也。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津液干则胃家实矣。津液致干之道有二:汗多则伤上焦之液,溺多则伤下焦之液。一有所伤,则大便鞕而难出,故禁汗与溲。夫脉之浮而紧、浮而缓、浮而数、浮而迟者,皆不可攻而可汗。此浮而大,反不可汗而可攻者,以为此阳明三日之脉,当知大为病进,不可拘浮为在表也。心下者,胃口也。心下鞕,已见胃实之一斑。以表脉不当见里证,故曰反硬耳。有热属脏,是指心肺有热,不是竟指胃实。攻之是攻其热,非攻其实,即与黄芩汤彻其热之义也。④不令者,禁止之辞,便见泻心之意。上焦得通,津液自下,胃气因和耳。属腑指膀胱,亦不指胃。膀胱热故溲数,不令处亦见当滋阴之义矣。属腑是陪说,本条重在脏热。“汗多”句直接“发汗”句来。盖汗为心液,汗出是有热属脏之征也。所以不令发汗者何?盖汗出多津液亡而火就燥,则愈热而大便难;即汗出少,亦未免便硬而难出,故利于急攻耳。仲景治阳明,不患在胃家实,而患在脏有热,故急于攻热而缓以下。其实禁汗与溲,所以存其津,正以和其实耳。然证有虚实,脉有真假,假令脉迟,便非脏实,是浮大皆为虚脉矣。仲景特出此句,正发明心下硬一证有无热属脏者,为妄攻其热者禁也,其慎密如此。
①【医理探微】
阳明本经感受风、寒之邪,也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较之太阳病,阳明病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持续时间很短。
②【注文浅释】
《内经》无此文,只有“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③【注文浅释】
此条文列于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辨脉(法)”篇。
④【医理探微】
对仲景原文中之“脏”“腑”,历代医家的解释不一致。难点在“脏”究竟何指。柯注自己也不统一,既言“心下者,胃口也。心下硬,已见胃实之一斑”,又曰“有热属脏,是指心肺有热,不是竟指胃实”。对比“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与“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比较接近。“心下”是小结胸病的病位,“心下硬”有别于“心下痞”,仅仅“有热”则会痞不会硬,而须热与痰结才会硬。小结胸病,“按之则痛”,此处未予按压,故未注明疼痛。痰热相结,脉本浮滑,也可浮大。所以此处“属脏”只是(小)“结胸”的另一种说法。“攻之”即用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而黄芩汤不治小结胸病。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证具而心下鞕,有可攻之理矣。然鞕而尚未满,是热邪散漫胃中,尚未干也。妄攻其热,热去寒起,移寒于脾,实反成虚,故利遂不止也。若利能自止,是其人之胃不虚而脾家实,腐秽去尽,而邪不留,故愈。上条热既属脏,利于急攻,所以存津液也。此条热邪初炽,禁其妄攻,所以保中气也。要知腹满已是太阴一斑。阳明太阴相配偶,胃实则太阴转属于阳明,胃虚则阳明转属于太阴矣。此仲景大有分寸处,诊者大宜着眼。①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多是水气在上焦,虽有胃实证,只宜小柴胡以通液,攻之恐有利遂不止之祸。要知阳明病津液未亡者,慎不可攻。盖腹满呕吐,是太阴阳明相关证;胃实胃虚,是阳明太阴分别处。胃家实,虽变证百出,不失为生阳;下利不止,参、附不能挽回,便是死阴矣。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大便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本自汗,更发汗,则上焦之液已外竭;小便自利,则下焦之液又内竭。胃中津液两竭,大便之鞕可知。虽鞕而小便自利,是内实而非内热矣。盖阳明之实,不患在燥而患在热。此内既无热,只须外润其燥耳。②连用三“自”字,见胃实而无变证者,当任其自然,而不可妄治。更当探苦欲之病情,于欲大便时,因其势而利导之;不欲便者,宜静以俟之矣。此何以故?盖胃家实,固是病根,亦是其人命根,禁攻其实者,先虑其虚耳。
①【临证薪传】
阳明病,心下硬满,不是腹中硬满,只可用小陷胸汤和泻心汤治疗,不可用承气汤及大陷胸汤攻下。
②【医理探微】
“津液内竭,大便虽硬”是燥结便秘,“自欲大便而不得”,无发热、腹满疼痛症状,即仲景所说“少阳阳明……大便难是也”,不可用承气汤攻之,宜用蜜煎方或大猪胆汁润而导之。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治病必求其本。胃者,津液之本也,汗与溲皆本于津液。本自汗出,本小便利,其人胃家之津液本多,仲景提出亡津液句,为世之不惜津液者告也。病差,指身热汗出言。烦即恶热之谓。烦而微,知恶热将自罢,以尚不了,故大便鞕耳。数少,即再行之谓。大便鞕,小便少,皆因胃亡津液所致,不是阳盛于里也。因胃中干燥,则饮入于胃,不能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反少。而游溢之气,尚能输精于脾,津液相成,还归于胃,胃气因和,则大便自出,更无用导法矣。以此见津液素盛者,虽亡津液而津液终自还。正以见胃家实者,每踌躇顾虑,示人以勿妄下与勿妄汗也。历举治法,脉迟不可攻,心下满不可攻,呕多不可攻,小便自利与小便数少不可攻,总见胃家实,不是可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