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石膏打碎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有汗。

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症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外之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麻黄汤症,热全在表。桂枝症之自汗,大青龙之烦躁,皆兼里热,仲景于表剂中便用寒药以清里。盖风为阳邪,惟烦是中风面目。自汗乃烦之兆,躁乃烦之征。汗出则烦得泄,故不躁,宜微酸微寒之味以和之;汗不出,则烦不得泄,故躁,必甘寒大寒之品以清之。夫芍药、石膏,俱是里药,今人见仲景入表剂中,疑而畏之,故不敢用。当用不用,以至阳明实热斑黄狂乱也。夫青龙以发汗名,其方分大小,在麻黄之多寡,而不在石膏,观小青龙之不用可知。石膏不能驱在表之风寒,独清中宫之燔灼,观白虎汤之多用可知。世不审石膏为治烦,竟以发汗用。十剂云:“轻可去实。”岂以至坚至重之质而能发散哉?汗多亡阳者,过在麻黄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也。

①【注文浅释】

此处石膏缺用量,宋版《伤寒论》等皆作“石膏如鸡子大”。

②【注文浅释】

指在表的发热,性质为寒。

③【医理探微】

桂枝汤证病机一般解释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柯氏解释有里热,汗出、心烦是其表现,此未明确里热的部位,据其“宜微酸微寒之味以和之”一语和用芍药治疗推测,桂枝汤证的里热当在营分。

④【注文浅释】

中宫,指中焦脾胃。燔灼,即烧灼。十剂,见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即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发热,是表未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水气者,太阳寒水之气也。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其伤人也,浅者皮肉筋骨,重者害及五藏。心下有水气,是伤藏也。水气未入于胃,故干呕。咳者,水气射肺也,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心下之水气,又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合邪,故咳也。水性动,其变多。水气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而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满也。制小青龙以两解表里之邪,复立加减法,以治或然之症,此为太阳枢机之剂。水气畜于心下,尚未固结,故有或然之症。若误下,则硬满而成结胸矣。

①【注文浅释】

或然之症:指有可能发生但还不一定发生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