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乌梅丸

乌梅 干姜 桂枝 附子 蜀椒 黄连 黄柏 人参 当归 细辛

六经惟厥阴最为难治,其本阴而标热,其体风木,其用相火,以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出,所以一阳为纪,一阴为独,则厥阴病热,是少阳之相火使然也。火旺则水亏,故消渴;气有余便是火,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木甚则克土,故饥不欲食,是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则出,故吐蛔。此厥阴之火症,非厥阴之伤寒也。《内经》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厥阴之治法也。仲景之方,多以辛甘、甘凉为君,独此方用酸收之品者,以厥阴主肝而属木。《洪范》云:“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以酸泻之,以酸收之。”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佐黄连泻心而除痞,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也。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并用,五味兼收,则气味不和,故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症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蛔,昆虫也,为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寒热互用以治之。且胸中烦而阴脉而不治。中风下利者,妄呼为漏底伤寒。不明仲景之论,因不敢用仲景之方,非不学无术乎?

①【案例犀烛】

石某,男,34岁,2020年9月21日初诊。有糖尿病病史,腹泻1年余,完谷不化,平素怕风冷,胸骨后烧灼感,易腹胀,凌晨3点易醒,舌暗有齿痕,舌下瘀紫,脉细。

治用:乌梅15g,细辛6g,桂枝10g,黄连3g,黄柏10g,当归10g,生晒参10g,蜀椒10g,干姜10g,制附片先煎20g。7剂。

2020年9月28日复诊,腹泻、怕冷及胸骨后烧灼感皆缓解。上方改乌梅20g续服。

按语:本例患者,腹泻1年且完谷不化,是虚寒之证;但胸骨后烧灼感,又是上热现象。乌梅丸治疗有效,体现乌梅丸清上温下之功,非治蛔厥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