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脉证

少阳脉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耳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此病自内之外,人所不知,惟病人独知。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三证为少阳一经病机,兼风寒杂病而言。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少阳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头痛发热与太阳同,与五六日而往来寒热之半表不同也。弦为春脉,细则少阳初出之象也。但见头痛发热,而不见太阳脉证,则弦细之脉,断属少阳,而不可作太阳治之矣。少阳少血,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越出,相火燥必胃实而谵语,当与柴胡以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若加烦躁,则为承气证矣。

①【注文浅释】

《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少阳之上,相火主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未见“相火”两字。

②【注文浅释】

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中皆为“悸”。

③【注文浅释】

指仲景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④【注文浅释】

《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伤寒论·平脉法》:“脉……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

《素问·脉要精微论》:“细则气少。”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经络,萦于头目,循于胸中,为风木之藏,主相火。风中其经,则风动火炎,是以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也。耳目为表之里,胸中为里之表,当用小柴胡和解法。或谓热在上焦,因而越之,误吐者能矣;或谓釜底抽薪,因而夺之,误下者有矣;或谓火郁宜发,因而误汗者有矣。少阳主胆,胆无出入,妄行吐、下,津液重亡。胆虚则心亦虚,所生者受病,故悸也;胆虚则肝亦虚,府病及藏,故惊也。上条汗后而烦,因于胃实;此未汗而烦,虚风所为。上条烦而躁,病从胃来;此悸而惊,病迫心胆。上条言不可发汗,此言不可吐、下,互相发明,非谓中风可汗,而伤寒可吐、下也。此虽不言脉,可知其弦而浮矣。不明少阳脉证,则不识少阳中风;不辨少阳脉状,则不识少阳伤寒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若三日脉大,则属阳明;三日弦细,则属少阳。小即细也,当脉小而无头痛发热等证,是少阳不受邪。此即伤寒三日,少阳证不见,为不传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寅、卯主木,少阳始生,即少阳主时也。主气旺,则邪自解矣。辰上者,卯之尽,辰之始也。

太阳与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脉弦属少阳,头项强痛属太阳。眩冒、结胸、心下痞,则两阳皆有之证。两阳并病,阳气重可知。然是经脉之为眚,汗吐下之法,非少阳所宜。若不明刺法,不足以言巧。督主诸阳,刺大椎以泄阳气。肺主气,肝主血,肺肝二俞,皆主太阳。调其气血,则头项强痛可除,脉之弦者可和,眩冒可清,结胸、痞硬等证可不至矣。若发汗是犯少阳,胆液虚必转属胃而谵语。此谵语虽因胃实,而两阳之证未罢,亦非下法可施也。土欲实,木当平之,必肝气清而水土治,故刺期门而三阳自和。

①【注文浅释】

寅时,凌晨3点至5点。卯时,早晨5点到7点。辰时,上午7点至9点。“辰上者,卯之尽,辰之始也”,卯之尽是7点,辰之始也是7点。“从寅至辰上”,即凌晨3点至上午7点。

②【注文浅释】

眚:本义为目病生翳,泛指疾病。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载:“眚,病也。”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并病无结胸证,但阳气怫郁于内,时时若结胸状耳。并病在两阳,而反下之如结胸者,成真结胸矣。结胸法当下,今下利不止,水浆不入,是阳明之阖病于下,太阳之开病于上,少阳之枢机无主。其人心烦,是结胸证具,烦躁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