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乌梅丸

乌梅二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②【注文浅释】

二百枚:此处,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皆作“三百枚(个)”。

③【注文浅释】

出汗:炮制药物的方法。用微火炒焙,去其水分及油质。

④【注文浅释】

此处,唐本、宋本《伤寒论》作“五斗米”,而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作“五升米”。两相比较,以五升米为妥。

蛔从风化,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用乌梅、苦酒至酸者为君;姜、椒、辛、附、连、柏,大辛大苦者为臣;佐参、归以调气血;桂枝以散风邪;借米之气以和胃;蜜之味以引蛔。少与之而渐加之,则烦渐止而蛔渐化矣。食生冷则蛔动,得滑物则蛔上入膈,故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