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一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关切的重大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并把其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环境中,向大气中排放了上万亿吨的温室气体。由于自然界无法吸收、固定,人类也无法利用这么多的温室气体,大气圈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工业化之前提高了1.1摄氏度。
为解决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而造成的环境灾难,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巴黎协定》(2015年)等。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要求各缔约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比1990年减少50%,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不超过450 ppm,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超过400 ppm,以确保到21世纪末,地球的表面温度变化不超过2摄氏度。2015年,新达成的《巴黎协定》要求为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并提出在21世纪下半叶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我国也是国际气候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在2022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当今全球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已达到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不立即开展深入减排,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将遥不可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再次呼吁全球必须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经将人类推向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全球气候危机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控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箭在弦上。
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截至2022年4月,已有45个国家出台碳中和相关立法或政策文件,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将碳中和行动上升为国家或地区战略。近年来,欧盟发布了《欧洲绿色协议》和《欧洲气候法》,英国、德国等也通过了相关气候变化法案,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美国发布《迈向2050年净零排放的长期战略》,日本发布《绿色增长战略》。同时,世界上很多地区、城市、企业也纷纷自发地提出碳中和战略目标。传统的石油巨头如BP、壳牌、美孚、道达尔等已开启低碳转型之路。苹果公司提出了全产业链碳中和行动计划,要求其每一个零部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都要实现碳中和;欧洲汽车企业响应政府号召,纷纷制订碳中和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其中一项就是要求与自己合作的企业制订“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这涉及了很多来自中国的企业。
在2020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随后,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写入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我国已将“双碳”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中央已经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22日),围绕“十四五”时期以及2030年前、2060年前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是指导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10月24日)。当前,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落实中央部署,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积极谋划制定蓝图和实施路径。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也仅剩30年,我们面临时间紧、幅度大、任务重、困难多的超级压力,但是我国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双碳目标”,这是我国主动要做的战略决策。
碳达峰、碳中和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看到面临的问题和一些躲不开的挑战,比如:硬任务与硬约束的挑战。我国计划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大力发展,这是硬任务,随之带来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而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家,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必须大幅度减少碳排放,这是硬约束。这一升一降对我国实现强国目标和零碳目标带来极大挑战。又如:结构转型与技术发展水平的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结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升级难度大大增加。高质量发展和碳中和的目标要求能源、运输、工业、农业、建筑、消费等各个领域加快转型,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的新经济体系,转型任务很重。经研究测算,依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沿用旧的传统办法实现不了“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愿景,依靠科技创新将对最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带来希望和保证。绿色发展转型需要创新驱动,需要掌握更多的绿色核心技术、大幅度减碳降碳技术等,而目前我国很多领域受制于核心关键技术的制约。再如:能源替代转换的挑战。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而我国降碳的能源结构先天不足,“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禀赋,现实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占比高达84.7%,而且大部分是煤炭,洁净化程度不高,是高碳能源结构;新能源(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偏低,为15.3%。陆地太阳能、风能及水能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性与季节性时空差异,不稳定性与相对成本较高给大规模均衡发展新能源带来一定制约;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偏低,GDP 能源强度和GDP碳排放强度仍处在高位。这些情况对我国建立现代能源体系以解决高碳结构问题带来了极大挑战。
挑战也是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球及全国碳中和的大趋势下,我们的减碳已经不是讨论做不做的问题了,而是面临如何来做的问题,实质上是一场转变发展机制、促进发展转型的演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双碳”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不仅会重塑我国能源结构,而且会给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等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大幅拓展我国发展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低碳绿色转型,给低碳零碳的新兴行业产业带来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带动新动能、新市场、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材料、新消费的崛起,加速形成绿色新经济体系。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走碳中和绿色发展之路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把握好节奏,统筹处理好国际要求与国内实际、短期措施与长期规划、快速减碳与能源粮食及供应链安全、任务繁重与储备不足等关系,特别是要提高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采取综合措施:以生态文明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告别资源依赖,走科技创新之路;推动能源、交通、工业、农业、建筑、消费等各领域的低碳零碳革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碳汇能力;用好绿色投资。我们应当继续全面协调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把“双碳”要求渗透到整个发展进程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好全部政策工具和治理手段推进“去碳化”进程,积极探索低碳零碳发展模式,并根据我国地区差异性大的实际,分梯次、分阶段因地制宜制定及有序实施本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施工图。
国外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绿色低碳产业等战略研究与战略实施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为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碳中和提供了重要借鉴。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全球双碳发展战略研究与双碳发展理论创新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在这特殊时代背景下,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与安徽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共同谋划,组织研究并撰写了双碳发展研究丛书。丛书突出全球视野、中国实践的特色,既观察和研究全球主要国家的双碳之路,包括了国家战略、政策法规、城市实践、企业案例等内容,也跟踪和探讨我国推进双碳驱动绿色发展的宏观战略部署、政策法规建设、地方和企业实践、双碳理论等内容。通过持续的努力,不断发展和丰富关于双碳发展的比较研究、案例研究、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形成不断深化拓展的系列研究成果。这套丛书既有全球战略高度,又紧扣时代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将为全国及各地深入推进实施双碳战略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撑,可谓恰逢其时、正当其用。
减碳降碳是我国的长期任务,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实践者围绕双碳发展诸多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于双碳发展研究中来,为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安徽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胡保林
2022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