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且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车辆。新能源车包括很多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车(包括太阳能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等。全球车企竞相迈向碳中和,世界主流汽车厂商已开始明确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节点的减排目标,有些甚至已制定明确的过程目标及具体举措和路径。例如,戴姆勒表示,到2030年,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将达50%以上,到2039年,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届时其旗下所有乘用车将实现碳中和。沃尔沃提出“2040环境计划”,力争在2040年前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正在引领“脱碳”大潮,也因此成为世界能源版图中最热门的竞争领域。
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提高,销量复合增长率有望达30%。从保有量来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分析,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亿辆。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新能源汽车刺激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发展和技术提升。不同国家的产业战略路线是有差异的,如英国、芬兰和瑞典是以混合动力汽车(PHEV)为主的替代路线,中国、美国、德国、韩国、挪威和荷兰等,则是以纯电动汽车(BEV)为主。美欧正在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旨在掌握关键零部件生产和技术研发,减少对外依赖,建立本土化供应链。美国拜登政府正在加大政策支持,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美国白宫官网于2021年发布公告,拜登签署了《加强美国在清洁汽车领域领导地位》行政命令,设定了美国到2030年零碳排放汽车销量达50%的重大目标,并联合通用、福特和斯特兰蒂斯等美国主要车企发布联合申明,希望在2030年美国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40%—50%,确保美国汽车行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行政令特别明确了零排放汽车的内涵,除传统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外首次强调了氢燃料汽车(FCEV)。同时提出,燃油车平均油耗需要在2026年由目前的每加仑汽油行驶43.3英里提高至52英里。此次白宫声明旨在制定更加严格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标准,倒逼新能源汽车需求,是美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设定为其国家战略的标志。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欧洲绿色协议》,希望能够在2050年前实现欧洲地区的“碳中和”,通过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抑制气候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中也包括交通部门的碳减排等各种内容,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和扩大电动汽车。欧盟正式实施史上最严苛的碳排放法规,过渡期仅一年,无法达标的企业将面临巨额罚款。到2025年、2030年排放量目标将比2021年分别降低15%和37.5%。欧洲车企只能通过新能源汽车或者低排放汽车来满足新的标准。在战略规划方面,日本经济产业省2010年发布《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支持新一代汽车(BEV/PHEV/HEV/FCV 和清洁柴油汽车等)推广普及,提出到2030年混合动力汽车新车销售占总销量的比重为30%—40%、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为20%—30%、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为3%、清洁柴油车占比为5%—10%。2014年,经济产业省发布《汽车产业战略2014》,提出全球化、研发和人才、系统、产品四大战略;同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加速建设“氢能社会”的战略方向,并发布《氢能/燃料电池战略发展路线图》,提出“三步走”战略并提供研发、示范和补贴等优惠政策。面向2050年,日本提出x EV(BEV/PHEV/HEV/FCV)战略,推进全球日系车x EV 化以实现从油井到车轮的零排放,围绕促进开放性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协调、确立社会系统等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同时,各国也在积极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当前,燃料电池汽车正处于由技术研发向商业化推广的过渡阶段。美国、欧盟分别提出到2030年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530万辆和424万辆,韩国计划到2040年累计生产620万辆,日本计划在2040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300万至6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