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5.6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14.9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7.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与美国(23.0万亿美元)的差距大大缩小。按增加值计算,中国占世界工业产出的1/4,生产水泥和钢铁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煤炭供应十分丰富,为满足能源需求,尽管近年来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比重不断下滑,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煤炭消费量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能源密集型增长模式与碳密集型能源供应的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碳足迹。IEA(2021)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6倍,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其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近1/3,中国如此大的经济与碳排放体量,使得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碳减排速度将是全球能否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自身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内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肩负的自身责任,更为疫情后全球绿色复苏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增添了新的动能,其魄力增强了全球碳减排的雄心。在中国宣布碳中和承诺后,日本、韩国等也纷纷宣布实现温室气体净零目标,为全球其他国家碳减排行动与碳中和目标形成了引领效应。
图1-5 2020年中国排放量及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
资料来源:BP(2021)。
中国在作出“双碳”目标承诺后又宣布了多项气候目标和更有力的行动,以便为支撑“双碳”目标加速绿色低碳转型。2020年12月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宣布提升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从此前的60%—65%提升至65%以上,非化石燃料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从之前的20%提升至25%左右,增加森林碳储量从之前的比2005年高出45亿立方米提升至60 立方米,同时还宣布风能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提升1 200吉瓦以上。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逐渐减少。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本世纪中叶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和最新国家自主贡献。中国设立这一系列的碳中和目标,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并为“双碳”战略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中国就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规划将碳排放强度减少17%纳入规划目标体系,2014年进一步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为《巴黎协定》谈判和中国首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制定提供了依据。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双碳”战略及碳中和道路上的关键里程碑,进一步强化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分别降低13.5%、18%),确定了一系列关键领域,包括限制化石燃料消费、提高能效、加强能源“双控”制度、加快碳交易、发展绿色金融等。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行动目标与实施方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促进中国和其他地区碳中和转型,中国积极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开发、部署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在技术与制定气候政策方面展示出国际领导力,如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研究和创新计划、建立英中CCUS中心,以及将中国技术转移到国外(如澳大利亚CTSCo 项目),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力。[24]
图1-6 中国部分气候政策的演进及关键优先事项
资料来源:IEA(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