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和眼眶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眼睑和眼眶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 范先群 贾仁兵 赵军阳 张 靖 葛盛芳 李 斌 张 赫徐晓芳 宋 欣 范佳燕

完成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

眼恶性肿瘤是致盲、致残、致死、严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率低,病死率和眼球摘除率高,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基于发病机制、回顾性队列和前瞻性对照研究,从建立诊疗新技术入手,以创新手术模式为突破口,创建关键诊疗技术体系,提高眼恶性肿瘤整体诊疗水平。

1.发现眼恶性肿瘤发生新机制,开展基因筛查和早期诊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葡萄膜黑色素瘤(UM)发生的“RNA级联反应”和“陷阱修饰”学说两个新机制(Genome Biol期刊,影响因子11.91分),F1000评价“揭示肿瘤发生新机制,是肿瘤研究的范例”。创建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UM多靶点治疗新方法(Mol Ther期刊,影响因子6.69分),在Nature中国亮点重点推介“显著提高肿瘤杀伤效果”。发现RB1基因新突变,开展RB高危人群临床筛查和基因诊断。获2012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建立眼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新技术,提高患者保眼率。率先建立介入化疗联合手术新技术治疗泪腺腺样囊性癌,改变了国际以眶内容物剜除为主的治疗方式,保眼率由37.7%提高至96.0%。首创RB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术和颈外动脉旁路插管术两项新技术,介入治疗932例,D期保眼率由47.0%提高至80.8%,E期由25.0%提高至47.4%。牵头制定《RB介入治疗专家共识》。国际眼肿瘤学会前任主席Arun Singh评价“RB介入新技术拓展了适应证,值得称赞”。

3.创建眼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新模式,提高患者生存率。率先开展病理控制睑板腺癌切除和即期修复手术新模式,复发率由37.1%降至15.0%,生存率由79.0%提高至88.1%。牵头制定《睑板腺癌专家共识》。首创难治性RB经玻璃体肿瘤切除手术新模式,生存率为100%,78%恢复视力,发表于眼科最好杂志Ophthalmology(影响因子8.20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伴高危因素RB先摘除眼球后化疗新模式(J Clin Oncol,影响因子24.01分),Lancet期刊评价“避免因延误眼球摘除导致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眼恶性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新方案,提高整体治疗水平。首次完成31个省RB回顾性队列研究,率先开展眼恶性肿瘤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建立针对RB、眼眶淋巴瘤和结膜黑色素瘤的3个综合治疗新方案,使D、E期RB生存率由73.0%提高至89.1%,眼球摘除率由62.9%降至36.3%,眼眶淋巴瘤生存率由73.6%提高至93.0%,结膜黑色素瘤生存率由41.0%提高至62.6%,发表于眼科权威杂志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获201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是我国最大眼肿瘤眼眶病诊疗中心,年完成眼肿瘤手术2 000余例,成立79家单位组成的眼肿瘤专科医联体,建立国际最大眼肿瘤样本库。第一完成人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两次获得亚太眼科学会杰出贡献奖。该项目发表论文274篇,SCI收录172篇,总影响因子571.98分,单篇最高24.01分,4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26篇影响因子大于5分,Lancet期刊等引用1 800次。发现2个新机制,创建3个新技术,建立3个新模式,制订3个新方案,形成2个专家共识。主办国际会议和学习班28次,培训专科医生2 019人,成果推广到北京同仁医院等26个省131家单位,显著提高眼肿瘤整体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