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肛瘘诊疗技术创新与应用

复杂性肛瘘诊疗技术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杨 巍 郑 德 詹松华 汪庆明 杨烁慧 陆 宏 瞿 胤仇 菲 芦亚峰 何 峥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本项目团队长期坚持中医学疗法结合现代先进诊断技术,对复杂性肛瘘开展临床与应用研究,将精准诊疗融入实践,解决难点,形成创新成果,得到国内外认可。

1.率先建立复杂性肛瘘影像学评价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磁共振多模态成像联合经直肠高频线阵型超声诊断模式。制订并优化肛周磁共振扫描参数,确定T1加权频谱预饱和反转恢复增强序列为最佳成像序列,研发并应用一种肠道球囊导管,提高了肛瘘高低位分型的准确性,并使复杂性肛瘘的内口显示率由67%提高到90%,同时联合经直肠高频线阵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瘘管的数量、走行及与肛门括约肌、肛管直肠环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制定复杂性肛瘘的最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在对53例半马蹄型肛瘘和8例全马蹄型肛瘘的手术前后结果比较中发现,其诊断符合率分别达到94.3%(50/53)和87.5%(7/8)。

2.首创复杂性肛瘘对口切开旷置结合垫棉疗法。集微创、规范、加速康复于一体,将现代外科微创理念融入传统肛瘘敞开术式中,以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为治疗宗旨,结合中医传统外治“垫棉法”,首创“对口切开旷置结合垫棉疗法”治疗复杂性肛瘘。通过“对口切开”,将大切口变为小切口以缩小创面范围,通过“旷置”充分保护正常肛门括约肌,并结合“垫棉”促进新生组织粘连以缩短愈合时间。为此制订了旷置垫棉疗法、切开挂线法、术后护理及疗效评价等一系列的标准操作规程,显著提高了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通过220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口切开旷置结合垫棉法能显著缩短愈合时间6.58天(P<0.01),并有效地降低术后疼痛、渗液和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P<0.01),在维护肛门括约功能(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方面亦有明显作用(P<0.01)。

3.率先建立术后中药熏洗疗法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多中心(5家)共计480例随机对照析因方案设计的临床研究证明,采用自制中药(促愈熏洗方)低浓度(4%)长时间(熏蒸5分钟,坐浴15分钟)能明显减轻术后疼痛、渗液和水肿等症状,总有效率达到99.8%(P<0.05),显著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中药熏洗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也成为中医外治法研究的示范。

该项成果已推广应用至全国18个医疗单位,共诊治复杂性肛瘘患者3.3万余例,手术成功率和临床治愈率均达到95%以上。主办继续教育项目班11次,培训基层肛肠医师2 200余人,接收专科进修医师200余人。获局级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96篇,总被引用901次,其中他引845次;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50人。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1次,推动了学科的发展,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