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重度脊柱侧凸系列手术操作改进及创新性应用研究

复杂重度脊柱侧凸系列手术操作改进及创新性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 朱晓东 徐 炜 张 扬 李志鲲 杨长伟

完成单位 上海市同仁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脊柱侧凸是脊柱畸形的一种。侧凸角度大于10°称为脊柱侧凸,全球发病率接近10%,并且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其中0.2%~6%需要手术阻止侧凸重度进展。近20年来,脊柱畸形的诊治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革命性进展。新型矫形系统的出现及各种截骨矫形技术的成熟显著提高了脊柱畸形手术疗效。然而,随着以上各项技术的广泛开展,复杂脊柱畸形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项目组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目前复杂脊柱畸形诊疗领域仍有很多未解的难题和研究的空白,复杂脊柱畸形常同时伴有侧凸、后凸、旋转等多种畸形,其手术矫正过程中常遇到困难。尤其是复杂脊柱畸形治疗策略及手术风险控制的处理极为棘手。本项目针对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的创新,项目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1.建立一期后路选择性多节段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正僵硬性脊柱侧凸。复杂脊柱畸形的椎体僵硬、柔韧度差,导致术中矫形操作极为困难。为了能显著改善主弯柔韧性,项目组综合应用此技术,保证冠状面较满意的矫正率,术后平均矫正67.1%,同时降低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并且提供更多局部的自体骨植骨量,提高融合率。

2.改良全椎弓根螺钉技术,首先提出“优化置钉”新理念并制定规范化置钉标准。目前,椎弓根螺钉植入以徒手置钉为“金标准”,其存在损伤神经、血管的风险。传统全椎弓根螺钉虽然具有强大的矫形力,但置钉数量较多,增加了置钉意外的发生率。项目组采用自主设计的优化置钉策略,在取得与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相同优良手术效果的同时,减少置钉数量,降低了置钉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显著降低治疗平均费用约43%。

3.首次建立国人复杂脊柱侧凸畸形矢状面参数为制定手术策略和术后疗效评估。复杂脊柱畸形矫形矢状面平衡常常被忽视,从而导致平背畸形、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项目组在一系列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基础上率先提出矢状位重建的手术策略,有效纠正了复杂脊柱畸形的矢状面平衡,矢状面畸形的发生率降低了11.1%,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降低了6.1%。

4.率先开展复杂脊柱畸形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经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卵泡期是女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最佳手术矫形时机,将此理论应用于临床,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13.5%(减少约400 ml)。复杂脊柱畸形术中矫形易导致脊髓、神经损伤,常用的传统脊髓监测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临床应用不便。项目组提出术中踝震挛试验结合气道黏膜刺激试验进行脊髓监测的方法,优于唤醒实验且节约手术时间,术中神经系统并发症降至0.3%。

本项目是目前国内外复杂脊柱畸形外科治疗领域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之一,已完成各类脊柱畸形三维矫形手术2 000例,病员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新加坡、西班牙等13个国家,脊柱畸形手术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复杂脊柱畸形围术期治疗的研究成果已向全国15个单位进行应用,均表示此项研究技术切实有效,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以脊柱畸形外科治疗为专题,先后举办4届脊柱畸形国际大会。迄今,项目组成员已受邀至美国、英国、巴哈马等20余个国家就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大会报告和学术演讲,其中朱晓东在2007年及2011年国际脊柱侧凸顶级专业会议“SRS年会”进行大会报告。

本研究项目共形成主要论文20篇(SCI收录论文7篇),其中3篇论文在脊柱外科最高权威杂志Spine及Eur Spine J发表,13篇中文论文总被引用157次,20篇论文总被引用194次;主编专著3部。形成专利技术8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1项),获授权4项。

相关临床疑难案例和吸引的国外患者被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十频道、香港凤凰卫视、东方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境内外媒体宣传报道。将原本需要二期手术治疗的疾病进行一期治疗,获得了与二期手术相仿的手术效果,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减少,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项目的应用单位均表示此项研究技术切实有效,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