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外科治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
主要完成人 王林辉 孙颖浩 曲 乐 杨 波 吴震杰 孙树汉 刘 冰徐 红 杨 富 时佳子
完成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肾癌发病率位列成人全身恶性肿瘤男性第6位、女性第10位(根据2017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立项之初,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但是,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早期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肾功能损害大,易发生慢性肾衰竭;中晚期肾癌手术切除难度大,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自1995年开始,项目组围绕上述难题开展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1.建立肾癌多元化微创手术新体系,实现肾癌手术从“巨创”向“微创”、“微微创”的转变。本团队率先将普通/3D/机器人/单孔腹腔镜、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融合应用于肾癌外科治疗,大幅提高了微创手术比例,并结合患者自身需求、全身状况及肿瘤大小、位置等特点,进行肾癌个体化微创治疗。基于肾脏血管走行特点及局部解剖结构特性,提出经腹腹腔镜肾动脉超早期阻断的科学观点并建立技术方案,使既往只能开放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大肾癌患者获得了微创手术根治的机会。国内首创3项肾癌经脐单孔腹腔镜新术式,术后仅留一个小瘢痕隐藏在肚脐眼皱褶内,实现了肾癌手术的“微微创”。肾癌手术总体微创率从10.5%提升到93.7%。
2.制订早期肾癌精准化保肾手术新策略,提高了肾癌手术保肾比例和保肾效果,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建立基于三维影像导航、实时超声定位、近红外显像的影像学数字化肾肿瘤精准评估系统,提高了内生型、肾门部等高难度肾癌的保肾手术比例,使原本只能行患肾全切的肾癌患者获得了保肾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国内首创3项零缺血保肾技术(区域性肾实质阻断、“蛙跳式”肾动脉分支阻断、荧光导航肾动脉分支阻断)及2种肾脏降温方法(腔镜下肾实质原位“冰水”,即0~4℃肾脏保存液降温、逆行肾盂“冰水”灌注降温),进一步提高了肾功能保护效果。早期肾癌总体保肾手术率从11%提升到85.6%。
3.创建中晚期肾癌综合序贯治疗新模式,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建立术前减瘤-手术切瘤-术后控瘤方案,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肾癌相关突变基因位点,实现肾癌分子分型,制订国人靶向药物个体化用药方案,改善临床疗效,降低毒副反应。首次发现肾癌靶向药物耐药相关lncSRLR及肿瘤转移相关的lnc MRCCAT1、CXCR4蛋白,并初步建立了用于评估肾癌耐药及转移风险的临床模型。中晚期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32.5%提高到45.3%。
项目组建立了标准化的肾癌微创手术培训体系,制订“理论授课-软件考核-模型训练-动物实验-手术演示-临床实践”的阶梯式培训课程。主编了国际首部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培训教科书The Training Courses of Urologic Laparoscopy,并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制定国内首部《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主编《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促进了各类肾癌微创治疗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经过技术推广,相关医疗机构微创手术率及早期肾癌手术保肾率明显提高。
项目公开发表论文315篇,其中SCI收录90篇,总影响因子361.4分,单篇最高16.3分,影响因子>12分6篇,总被他引次数1 009次,单篇最高被他引120次。项目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2009)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