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溃疡“慢性难愈”形成机制及中医学“清-化-补”干预策略
主要完成人 李 斌 李福伦 李 欣 邓 禹 韩钢文 韩昌鹏 迮 侃刘 欣 王一飞 范 斌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大学、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上海大学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治疗非常棘手,探索皮肤溃疡难愈机制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今临床医学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系列研究,首次阐明了慢性炎症溃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在“祛腐生肌”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基于真实世界与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创建了“清-化-补”序贯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干预策略,并围绕这一方向主要取得以下创新点。
1.率先从机制上部分揭示了慢性炎症性溃疡“难愈性”机制,首次将中西医在创面修复不同阶段的认识有机的融合一体,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在这一发病环节中的核心机制,确定了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中医“热”“瘀”“虚”证的微观证候的物质基础(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Am J Pathol期刊)。
2.首次将压缩感知理论与超分辨成像技术相结合,在技术层面上将皮肤溃疡创面的微观诊治突破到纳米级水平。课题组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突破了常规光学衍射极限,从而实现了在纳米级水平上对胞内细胞器与分子结构的活体成像。利用荧光分子断层成像,成功实现了非侵入、三维、动态地探测荧光蛋白在成像体内的分布,为溃疡的诊断及机制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成果发表于IEEE Access)。
3.建立慢性皮肤难愈性溃疡联系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热”“瘀”“虚”三大病邪因素与不确定性因子的筛选和量化,优化了“清-化-补”三阶段动态序贯诊疗方案(成果发表于eCAM)。
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是我国华东六省一市中医皮肤科诊疗中心,第一完成人是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主编。该研究方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5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等相关项目资助,先后培养了30名硕博士研究生。发表了以Nature Medicine、Am J Pathol为代表的国际权威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24篇,EI 1篇,总影响因子150.83分),出版著作12部,完成2项新药的临床前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期刊)。连续15年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前来进修的国内外千余名进修医生(包括美国、以色列、泰国、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学者)重点学习了“清-化-补”干预策略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运用,RCT研究表明该方案治疗皮肤难愈性溃疡有效率在常规治疗57.69%基础上提高到81.48%(成果发表于Chin J Integr Med期刊),“清-化-补”治疗皮肤溃疡优化临床方案在国内1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推广应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10 00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