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

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

主要完成人 李心翔 蔡三军 马延磊 李清国 梁 磊 朱 骥 施德兵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直肠癌目前仍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外科治疗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直肠癌患者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在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我们亟需解决的难点和疑点。随着精准医学的提出,如何识别直肠癌高危患者,如何对同一分期直肠癌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如何早期预测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是目前直肠癌外科治疗特别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本项目推广之初亟待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随着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当前探索的热点。比如在行TME术,传统的腹腔镜下经典中间入路是以先平面后血管,与传统肿瘤外科学理念不符合,增加了癌细胞血行转移的风险,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隐患。而对于中低位直肠癌,由于传统双吻合技术不可避免地造成吻合口两端成角,从而增加了吻合口漏的风险。因此,如何能够在实现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和肿瘤根治基础上,提高腹腔镜手术安全性、规范性和实现更好的功能保护则是本项目推广之初亟需探讨的另一问题。

本项目通过基于基因分型和临床特征,建立了直肠癌外科治疗精准医学模式。从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3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了手术方式,最终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加速了术后康复,改善了患者预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项目的创新点:①建立了直肠癌早期诊断预测模型:首次发现血清外泌体lncRNA CRNDE-p和microRNA-217在直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②建立了基于临床特征,肠道微生态,表观遗传,肿瘤代谢等多个角度的术后生存预测及疗效预测模型;③基于新辅助治疗前DCE-MRI的灌注参数Ktrans,建立了新辅助放化疗病理完全缓解(pCR)预测模型;④优化了直肠癌放化疗模式:基于基因分型,探讨伊利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可行性;优化了p T1-2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模式;⑤优化了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方式:国际上首次创新性的提出了“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TME”手术入路方式,并创新性地提出“肠系膜下动脉类三角区域淋巴结”的概念;⑥优化中低位直肠癌吻合方式:首创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经肛拖出无成角双吻合技术。

该项目自实施以来进一步优化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全程管理模式。通过教育培训、全国巡讲等方式,该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大型知名三甲医院,也包括上海同仁医院等地方中心医院。改变了以前按照临床分期制订患者的治疗策略和随访方案的传统医学模式,推动了精准理念在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加速了术后康复,并改善了患者预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此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为20.77分,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2017影响因子20.77分)、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7,影响因子10.20分)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连续主办了三届腔镜外科学组年会,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相关手术视频作为中华医学会2015年度百人百部外科录像展播,并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华外科青年学者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主编或参编多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专著。在此期间共获得国家专利一项(ZL 2015 2 029969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