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针对不同的慢性共病干预措施和手段

二、肠道微生态针对不同的慢性共病干预措施和手段

肠道微生态治疗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在各种肠道内外疾病中逐渐显露出其重要性,微生态干预的目标是重新构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最终使原先肠道内的紊乱菌群达到一个新平衡。课题组综合应用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营养支持及外科干预等特色技术实现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的有效治疗,系统性地提出了肠道微生态治疗的理念及方法,开辟肠道微生态治疗复杂肠道功能疾病的新模式。

首次建立国内首个专科化的慢性便秘诊治中心,制定出慢性便秘患者的疾病评价标准和阶梯、分级治疗策略,降低传统泻剂依赖性,开创我国利用肠道微生态治疗肠动力障碍疾病治疗的新局面。

率先对顽固型便秘患者开展粪菌移植治疗,其临床改善率和缓解率均远超常规保守治疗效果。课题组开展了国际上首个临床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菌群移植改善慢性便秘的疗效,3个月后便秘临床改善率约为50%,临床缓解率约为37.5%,治疗过程中以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359例慢传输型住院便秘患者进行粪菌移植治疗,在粪菌移植后第12周,每周排便次数由1.5次增加到4.3次。其临床治愈率达40.2%,临床改善率为60.5%,结肠传输时间由76.8小时降低到64.2小时;在门诊对800余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合生元治疗1个月,其中100例治疗达3个月以上,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微生态治疗增加临床有效率达到40%(表现为增加排便次数)、降低并发症(腹胀、食欲不振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名慢性便秘患者服用合生元3个月后,排便次数较之前显著增加,且腹胀、食欲不振、焦虑情绪、泻剂依赖性发生率显著降低,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为进一步在肠道微生态相关慢性疾病治疗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在秦环龙教授积极推进下,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牵头,联合普陀区人民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专家在普陀区人民医院建立国内第一个肠功能康复专科病区,并与2018年10月荣获新一轮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肠功能康复专科。病房成立以来就主要针对微生态相关的慢性疾病进行治疗,初步探索出了对于微生态相关慢性疾病进行益生菌移植、肠内肠外营养及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85%以上的治疗有效率。

本课题的研究先后得到同济大学先导项目《大肠癌核心微生物的临床诊疗价值及致癌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IMP调控miR-21-Ras/MAPK通路抑制具核梭杆菌致肠上皮细胞癌变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脂及肠道微生态代谢异常影响大肠癌发病风险的机制研究》的资助。本项目发表最具代表性SCI收录论文12篇,总影响因子为93.02分,平均影响因子为7.75分,被他引201次;其中最高影响因子为20.77分,影响因子>10分论文4篇,1篇被评为Clinical Medicine学术邻域年高引最优秀前1%论文;获发明专利1项;主编专著2部(含我国第一部肠屏障专著)。研究成果参加国内外会议交流百余次,被全国十多所三甲医院应用。本项目促进了胃肠学与微生态学交叉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升我国在慢性肠道疾病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