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围绝经期规范管理的子宫内膜癌防治技术与应用

基于围绝经期规范管理的子宫内膜癌防治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滕银成 陶敏芳 艾志宏 王 娟 徐妍力 金 凤 孙东梅

完成单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围绝经期是女性重要生理变化期,绝经相关的健康问题影响着1.6亿妇女的生活质量和疾病负担。围绝经期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异常和不规范的雌激素补充治疗均可大大增加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子宫内膜癌的防治策略有待优化。建立围绝经期的规范管理体系对预防子宫内膜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团队经过十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了基于围绝经期规范管理的子宫内膜癌防治体系,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首次系统阐述了男女人群绝经相关问题的现患率及其特征,并首次阐述了女性绝经相关的睡眠障碍,为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国内外人群对绝经雌激素治疗的认知度,为推荐绝经雌激素治疗,提高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提供了策略。

2.创新性地建立了规范的绝经雌激素治疗评价和随访系统,为子宫内膜癌的防治奠定基础。并首次证实了绝经症状常用的工具——改良Kupperman评分(KMI评分)和绝经症状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首次探索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3.针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雌激素无保护暴露状态,及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子宫内膜癌高发的特点,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了孕激素在防治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以及孕激素耐药的相关机制,为提高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效果以及开展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4.针对代谢综合征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率先研究发现胰岛素诱导胆固醇合成酶DHCR24加重孕激素抵抗和子宫内膜癌的侵袭,为临床防治子宫内膜癌提供了新的靶点。

5.针对子宫内膜癌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的特点,通过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发现了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和独立影响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为临床指导治疗、随访监测提供了新方法。

项目完成单位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第一完成人是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子宫内膜癌学组组长。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总影响因子115分;代表性论文20篇,累计被引218次,单篇最高被引英文69次。成功治疗围绝经期患者累计超过60 000例,成功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累计超过1 000例。成果通过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技术引领作用,在全国20家医院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国围绝经期管理及子宫内膜癌诊治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