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个体化外科治疗策略的建立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 沈 锋 杨 田 李 俊 张小峰 夏 勇 王 葵 邹奇飞杨平华 雷正清 李 征
完成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肝癌是我国高发的重大恶性疾病。既往国内外长期研究已使肝癌的总体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疗效的进一步改善面临瓶颈性问题。个体化治疗是推动肝癌治疗进步的关键。本项目系统探索了临床实用的肝癌个体化治疗途径,以进一步提高肝癌外科治疗的远期生存率。
1.针对早期、巨大、多发、复发性肝癌和肝癌远处(肺)转移等常见或复杂病情,改变既往基于肿瘤分期群体化治疗的传统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建立8种针对不同肝癌病理、病情的个体化预后预测模型(列线图或评分系统)。采用术前资料建立的模型,提高了治疗方法选择的精确性;基于术后病理建立的模型,明确了术后监测重点对象,实现了个体化选择辅助治疗措施,提高肝癌治疗的效率。如对多发性肝癌,本项目率先根据肝癌生物学特性——肿瘤起源建立预后模型,成为首个个体化手术指征,使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44.7%,优于西方和日本、韩国的报道;国际学者评价本项目建立的肝癌远处转移个体化预测,对肝癌转移的早防早治提供独特工具。
2.针对肝癌抗复发必须个体化但又缺乏实现途径的困难,将病理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作为抗复发靶标,对术后病理MVI阳性患者建立了5种抗复发新措施。更重要的是,本项目建立国际首个术前预测个体发生MVI风险的评分系统,借此对高风险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抗复发治疗,尤其是可根据个体MVI的风险程度,精确选择有利于降低复发的外科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使肝癌治疗中一系列重要但又有争议,需MVI信息的外科治疗决策得以实现。JAMA Surg杂志发表述评,评价本研究“对肝癌术前评估决策这一挑战性问题作出令人感兴趣的贡献”。综合应用抗复发新策略,使5年复发率降低14.2%。相关研究纳入5个国际指南。
3.针对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恶性程度高,治疗困难,患者生存期短,在建立国际首个该病个体化分期标准的基础上,施行国际最大量ICC肝切除术,对该病的治疗观点和技术进行了系统性创新,如提出针对不同病因采用差异化外科措施,宽切缘切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远期生存率等观点,率先建立巨大、多发、复发性ICC肝切除技术和患者筛选方法,以及基于生存预测的个体化放射介入抗复发措施等。取得的术后5年生存率(35.2%)被国际本领域研究广泛引用,代表当前该病外科治疗远期生存水平;并在国际上唯一报道该病可获得8.4%的术后10年实际生存率;相关研究纳入TNM分期等3个《ICC国际指南》。
在J Hepatol、Ann Surg、JAMA Surg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70篇;研究结果纳入8个《国际诊治指南》;主编专著2部;牵头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肝癌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研究期间施行肝癌手术12 600例次;技术推广至全国200余家单位,培养肝外科人员350名。本项目对提高肝癌外科诊治水平,提升我国肝癌临床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