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与推广
主要完成人 宿燕岗 汪菁峰 秦胜梅 柏 瑾 葛均波 王 蔚 陈学颖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5年病死率高达50%,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加剧了心力衰竭的恶化。心脏再同步疗法(CRT)通过纠正左右心室间失同步,改善心功能,总有效率60%~70%。项目组历时10余年,大力开展CRT诊疗技术,从加强术前评估、优化手术流程、加强术后管理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填补了国内CRT应用研究领域的空白,达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创新点如下。
1.国际上,首次明确了多个预测CRT疗效的重要因子(包括侧壁导联锯齿状QRS波、Tp Te/QTc、肺动脉收缩压等),并应用于术前评估与筛查,有助于更精准地筛选CRT获益人群,成为行业标准。良好的疗法性价比使本中心CRT总有效率高达76%左右,其中超反应者达20%,高于业内平均水平。
2.首创多种新术式:包括经房间隔穿刺建立动静脉轨道行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室双部位起搏、双心室多位点起搏等,使LVEF提高10%~15%,为CRT植入失败或无反应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国际上率先提出术中优化左/右心室电极植入部位,使其间距最大化,可提高CRT疗效8.2%。
3.制定CRT术后标准化管理流程:包括应用改良后的Ammann方法准确迅速判断左室夺获与否,确保了高比例双心室起搏;证实Quick Opt一键优化起搏间期的有效性,大大节省CRT术后优化时间和技术成本;强调CRT超反应者仍应接受长期双心室起搏,技术要点纳入《国内专家共识》。
4.确立了犬心力衰竭模型的标准构建方式,国际上率先发现CRT可抑制心肌纤维化、调控线粒体基质钙稳态等分子机制。
项目组现已累计植入CRT 650余例,位居全国第二。获得国家专利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出版中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 13篇(总影响因子35.72分);参与制定中国《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等专家共识5部。举办全国性CRT植入培训班30余次,培训学员400余名,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交流,推广应用至全国70余家医院,每年有数百例患者从中获益,被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评定为“CRT植入培训中心”及“亚太地区心脏植入性器械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