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的相关基础研究与诊疗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的相关基础研究与诊疗进展

主要完成人 林晓曦 仇雅璟 马 刚 常 雷 金云波

完成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新生儿的发病率高达1%,其在患儿出生后增生速度迅速,部分患儿可引起溃疡,毁容或功能障碍,给患儿及家庭造成沉重打击。本项目组在多项国家级基金支持下,围绕IH基础研究及诊疗技术,进行了长期系统的临床转化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IH基础研究与血清学标志物发现:重点针对发生机制,项目组共获得八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面上项目和2项青年基金)资助;发现缺氧诱导因子与增生期IH间的关系;最早提出IH血清标志物概念,发表国际首篇关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文献,并被国际血管瘤标准分类文件(ISSVA)引用,被NEJM等杂志引用48次,并发现另一标志物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

2.IH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方面:①报道国际上病例量最大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首次提出门诊治疗模式;②最大样本腮腺区IH前瞻性研究;③首次阐明停药后复发的病理机制;④提出基于彩超参数的原创停药时机;⑤发现停药后复发的部分机制。

3.IH外用药物研发方面:①证实了咪喹莫特治疗IH的客观疗效参数;②通过咪喹莫特外用药远期随访,发现其潜在不良反应;③通过配对比较,推进了噻吗洛尔成为一线用药,此结论在The Lancet发表的IH综述中引用;④自主筛选研发血管瘤乳膏,在4万多患者使用,有效率90.9%;⑤通过自身对照及与脉冲染料激光比较,阐述其适应证;⑥致力改良β受体阻滞剂的渗透性。

4.IH外科手术治疗及其他:发现血管瘤注射博来霉素引起的远期局部萎缩,源于组织不发育,而非组织坏死。利用显微、颅颌面、美容等整复外科修复重建技术,获得突出的修复结果。

项目完成单位创建中华医学会的第一个血管瘤学组,组织了15次全国血管瘤学术交流会,负责并携手11个学科编著中华医学会的第一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疗指南》,通过学习班等形式培养千余名血管瘤专业的医生,形成地区诊疗中心,接受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医生,在40多次国际会议做过血管瘤领域邀请演讲。本中心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国内外血管瘤患者最集中的单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