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及黄芪作用机制的探讨
主要完成人 牛建英 顾 勇 吴 青 覃乔静 齐伟伟
完成单位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CKD患病率为10.8%。CKD进展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为国家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黄芪在延缓CKD进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项目组经过20余年5代人的不断探索,探讨了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黄芪对肾脏的作用机制。项目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1.通过不同大鼠水肿模型及正常人体内试验,探讨了CKD水肿的发病机制及黄芪的作用机制。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及其V2受体表达和功能失调是水潴留的主要分子机制,黄芪具有一定改善作用。黄芪水提取物能显著改善多柔比星(阿霉素)肾病大鼠心房钠尿肽抵抗。正常人体内研究显示,黄芪水提取物增加人体尿钠的排泄,改善心房钠尿肽抵抗。
2.从细胞水平、动物水平及人体试验探讨了CKD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及黄芪的作用机制。黄芪注射液能减轻巨噬细胞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作用下的迁移,抑制局部炎症反应。黄芪甲苷能降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在糖化白蛋白作用下的损伤,减轻细胞凋亡。黄芪水提取物能够降低多柔比星大鼠尿蛋白,增加体内抗氧化酶含量。血透患者研究显示,单次透析过程中滴注黄芪注射液能部分改善患者氧化应激状态。
3.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生成素1、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肾脏损伤、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可诱导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肾纤维化。血管生成素1可调控肾小球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减轻细胞凋亡及功能障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可抑制高脂导致的足细胞自噬及肾小管细胞内质网应激和凋亡,减轻足细胞损伤及小管纤维化。
该项目发表论文20篇,其中15篇SCI收录论文,影响因子累计53.11分,被引用167次。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交流,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4期,近千人学习交流。成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重点病种专科,推广以黄芪为主的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在全国多个省市10多家中心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