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PAEs的相关性及其微无创手术的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PAEs的相关性及其微无创手术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 孙 静 厉曙光 赵 栋 韩凌斐 朱一萍 葛蓓蕾 张彦丽

完成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最常见疾病之一,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不孕,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内异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种植、侵袭及远处转移等,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以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其预防、治疗一直是妇科领域的难点和热点。

酞酸酯类化合物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2011年5月23日,中国台湾地区爆发了因违法添加“塑化剂”污染饮料的食品安全事件,由此,“塑化剂”——即酞酸酯类化合物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酞酸酯类化合物可模仿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影响正常的信号转导系统,阻断以及调节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运输和代谢等,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我国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暴露人群数众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也是逐年上升,两者究竟是否存在相关性?我国至今尚未见酞酸酯类化合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研究。本项目研究酞酸酯类化合物通过食品途径对育龄女性人群的暴露水平及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和相关性,同时探讨该类化学物对我国女性育龄人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其结果将为该病的预防、病因确定、诊断、治疗并建立酞酸酯化学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度评价以及对该高危人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腹腔镜手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的首选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和经阴道腹腔镜手术分别将切口隐藏在脐部和阴道,均因切口微无创、疼痛轻、恢复迅速而倍受欢迎。手术因“筷子效应”及同轴操作而难度高,开展者甚少。本项目创新了手术方式、降低了手术难度、使新术式在内异症治疗中得以开展和推广。本项目创新点如下。

1.研究项目创新: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卫生局课题,涵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聚焦了妇科的难点、热点。

2.研究内容创新:创新提出对我国女性育龄人群进行血清、病理组织中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以及尿中酞酸酯类化合物代谢产物水平的研究;首次建立对病理组织中酞酸酯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率先进行酞酸酯类化合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填补国内空白。为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发病率提供临床参考。

3.手术术式创新:创新地开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术式,无瘢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和经阴道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一项革命性的进步,项目所开展的微无创手术必将成为将来的微创发展趋势。全国最早开展经阴道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并发表首篇论文,突破难点,无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宫腹腔镜联合国际未见报道。

本项目由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组成科研团队,第一完成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7篇、核心期刊论文23篇,项目组开展科普活动,参与各类媒体活动20余次,累积科普讲座的直接听众10万左右,率先在上海地区举办单孔腹腔镜大会3期,并在全国多场学术会议推广,受益数千人。举办单孔腹腔镜和经阴道腹腔镜模拟训练营共6期,惠及医院100余家,医生近5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