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性卵巢肿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在妇科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人 强金伟 张国福 马凤华 赵 书 会 李海明 李勇爱 张 鹤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交界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为低度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间,临床和影像学诊断困难。其治疗方案、随访策略均不同于卵巢癌和良性肿瘤,故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具有优异的组织分辨力、多方位成像,且无辐射的优势,已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工具和研究热点。项目历经十年的探索实践,创新性的建立了BOTs的MRI诊断关键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诊断,提高了精准诊断能力。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
1.创立了BOTs的MRI诊断关键技术体系,进行术前精确诊断,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该体系是在常规MRI形态学成像基础上,融合了扩散相关成像,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评价肿瘤细胞密度、异质性、微结构和微循环;磁共振波谱(MRS)评估肿瘤代谢;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评价肿瘤微循环和微血管渗透性,解决了由于术中冰冻诊断正确性不足导致的不必要的子宫和附件切除或二次手术问题。使BOTs的术前诊断准确性达96.4%,支撑了临床行保留生育能力的手术,提高了患者和家庭的术后生活质量。
2.以BOTs为鉴别诊断参照,运用多种MRI技术全面研究难鉴别的卵巢肿瘤的MRI表现,同时探讨不同MRI成像技术对不同妇科肿瘤的价值。项目不仅描述了各类卵巢肿瘤的常规MRI表现,同时运用多参数MRI诊断体系进行肿瘤鉴别,探讨不同MRI成像技术(DWI、DKI、IVIM、MRS、DCE-MRI)对不同妇科肿瘤的应用价值,既获取关键精准诊断信息,又减少二次检查,节约医疗资源。
3.首次将叶酸和透明质酸靶向氧化铁纳米颗粒应用于卵巢癌和内膜异位的MRI诊断中,为未来临床靶向诊断和治疗提供可能性。研究证明了叶酸和透明质酸靶向氧化铁纳米颗粒比非靶向颗粒能更早、更明显的检测到病变,有潜力成为一种兼具诊断与治疗的多功能分子探针。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已有6人取得博士学位,10人取得硕士学位,培养学术骨干5名,22人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本项目主编专著2部、主译专著2部、副主编及参编书著5部,发表论文81篇(主要相关论著20篇,总SCI影响因子57.91分,被他引134次)。9篇SCI论著发表于本专业权威杂志Eur Radiol、J Magn Reson Imaging和Am J Roentgenol。主办11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2 000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研究成果向22家三级医院推广,提高了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