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治癌”病证结合防治肺癌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 刘嘉湘 李和根 许 玲 刘苓霜 田建辉 孙建立 陈智伟陆 舜 徐蔚杰 周 蕾 郭慧茹 杨 铭 姜 怡 朱丽华董昌盛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
2018年,WHO数据表明,肺癌为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远期疗效亟待提高。项目组以肺癌为主攻病种,创建了“以人为本”扶正为主、病证结合为特色的肺癌综合防治体系,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肺癌临床、科研及成果转化体系,确立了中医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以下为项目主要创新点。
1.明确“正气亏虚”是贯穿肺癌发病全程的核心病机,促进肺癌干预重点从“人患之癌”到“患癌之人”的转变,创建了道、法、术、理完备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完善了中医治癌理论。
2.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肺癌分期防治体系,通过循证研究,不断优化肺癌规范化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反复验证“扶正治癌”病证结合防治肺癌的临床优势,疗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累计研究晚期肺癌6 62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纳入晚期NSCLC共359例,与国内10家三级医院共同完成的多中心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显示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9.80个月,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单纯化疗组中位生存期14.53个月。单纯中医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4.23个月,且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 574例RCT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组的3、5年生存率均优于单纯化疗组。
以扶正为主、兼清余毒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NSCLC术后患者1 158例(RCT研究599例,队列研究559例),中位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达42.73个月,其中Ⅲa期患者中位DFS较单纯化疗组延长7.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现了“扶正治癌”在中医治未病中的疗效和特色。
3.通过模拟临床肺癌发病的病理过程构建肺癌防治的动物研究平台体系,构建临床免疫评估模型和疗效预测模型。发现扶正方药可通过干预炎症介导的免疫衰老、抑制肺癌微环境IDO高表达,调控机体T/NK/Treg和VEGF/sCTLA-4/sPD-1等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监视功能、逆转免疫逃逸,增强免疫清除能力,延缓肺癌发生发展。系统揭示肺癌“正虚”的免疫学基础和“扶正治癌”调控中枢和外周免疫的机制,充实了“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科学内涵。
4.建立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平台,形成基于临床促进科研转化和理论创新的中医药研究范式,引领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建立“国医大师工作室病案数据库”等知识管理平台,融合传统跟师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模式。
项目组牵头制订肺癌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的国家标准,制订常见肿瘤诊疗指南3项,中医临床路径2个。获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88项,发表论文243篇(SCI收录17篇,总影响因子53.33分),出版著作1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医院自制制剂5项,实现成果转让5项。研制成国家新药3个,芪天扶正胶囊(国药准字Z20060442)、蟾乌巴布膏(国药准字Z20027885)、金复康口服液(国药准字1999Z-75)。援建肿瘤专科51家,其中13家获得国家中管局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8次,培养国内外医疗机构各级人才、硕士、博士等5 000余人,诊疗方案在全国188家单位推广。惠及患者累计超过2 000万人次,覆盖海内外30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