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影像学新技术对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创新应用

多模态影像学新技术对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创新应用

主要完成人 汤光宇 诸静其 盛 辉 张 琳 邵泓达

完成单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和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目前,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预测OP脆性骨折存在局限性,常规影像学技术不能清晰地显示软骨、量化软骨成分,临床或常规影像学诊断OP或OA均属晚期。项目组历经14年努力,在国内率先采用多种影像学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OP和OA早期诊断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及解决方案。项目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1.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MRS)、显微计算机断层(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定量计算机断层(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观察OP时序变化,发现骨髓脂肪含量增高早于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的退变,并经病理证实,有助于早期诊断OP。催产素干预、降低骨髓脂肪含量能改善OP骨质量,为OP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利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技术验证了骨髓血流灌注降低是OP的发病机制之一,其变化早于骨髓脂肪堆积和骨量降低,有助于更早期反映OP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定量DCE-MRI能在体反映OP骨髓血流灌注,优于半定量技术。

3.建立OP综合影像学评估框架,即DXA和QCT评估骨量和体脂分布,1 H-MRS和定量DCE-MRI了解骨髓脂肪含量和骨髓血流灌注,多模态影像技术较单纯DXA能更早期诊断OP,全面评估骨髓微环境。

4.磁共振超短回波时间序列(ultrashort echo time,UTE)T2*mapping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各层及软骨下骨的结构,双成分分析能量化软骨的生化成分,且不受“魔角效应”影响,有望超早期诊断OA。

项目组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OP影像学研究单位之一。发表相关论文28篇(SCI收录论文20篇),其中,一篇在影像学顶级杂志Radiology发表,二篇在骨关节炎研究的权威杂志Osteoarthritis Cartilage发表。获得13项课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申请专利2项,累计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10余名。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8届,培训学员1 500余人次,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16次,在全国11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采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提高了早期诊断OP和OA的能力,较单一常规技术能全面反映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临床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经科技查新和同行专家鉴定,该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