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人 王秀丽 鞠 强 张玲琳 王宏伟 石 磊 王佩茹 张国龙

完成单位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中重度痤疮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毁容性伴心理障碍的身心性皮肤病,国内外以口服异维A酸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为主,但两者常伴有的胃肠道反应、致畸风险和药物配伍禁忌使其临床应用受限。如何安全、有效消除皮损,减少瘢痕形成和心理因素影响是痤疮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aevulinic acid-base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是一种药械结合的新兴治疗方法,ALA被代谢旺盛的组织选择性吸收并转化为光敏物质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IX,PpⅨ),经特定波长光照射产生光化学反应清除病变组织,最初用于肿瘤的治疗。1996年,本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ALA-PDT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并应用于中重度痤疮治疗领域。本项目主要创新成果包括以下。

1.首次临床证实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有效,且疗效优于一线药物治疗:临床研究方法发现PDT的疗效与安全性明显优于异维A酸,随着皮损严重程度增加,光敏剂吸收转化效率更高,光动力疗效更好。

2.首次证实毛囊皮脂腺单元是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直接作用靶点:既往学术界推测皮脂腺是光动力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但无直接证据。本项目组在痤疮皮损中首次获得PpⅨ富集于毛囊皮脂腺单元的荧光图像,证实ALA被毛囊皮脂腺单元吸收并转化为PpⅨ,为光动力治疗痤疮找到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展皮脂腺生物学功能相关研究,探讨皮脂腺在痤疮发病中的机制。

3.首次提出低剂量ALA-PDT治疗痤疮的参数原则,为标准化治疗及临床推广奠定基础:在国际上率先开展ALA在痤疮皮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确立最佳痤疮类型(以结节、囊肿、脓疱为特征的中重度痤疮)、最适敷药浓度(5%ALA)和敷药时间(1~3小时)等重要治疗参数。证实低浓度5%ALA(传统为20%)即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为低剂量ALAPDT治疗痤疮提供了有力证据,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显著减轻了治疗的不良反应,使得ALA-PDT可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首次短时间、低能量、逐渐递增”治疗原则,作为完全不同于既往肿瘤光动力治疗参数的“中国标准”,被纳入2015年中国《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临床应用共识》,部分研究成果又于2016年被美国皮肤病学会《痤疮治疗指南》引用,并据此认为在痤疮的所有光学治疗中,光动力证据最充分。

开展光动力治疗以来,共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1 210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4项、科研经费63万元,出版书籍8本,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29篇,共被引用712次,专利1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10项。项目第一完成人王秀丽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担任国际光动力协会和欧洲光动力协会委员,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发言31次、担任分会场主席10次,先后主办5届上海国际光动力高峰论坛。2008年Clinical Photodynamics专题报道PDT in China,介绍项目组在中国光动力领域推广所做贡献,受到国际著名光动力学专家肯定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