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旋三焦法治疗慢性肾病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斡旋三焦法治疗慢性肾病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 陈以平 邓跃毅 钟逸斐 王 琳 刘玉宁 朱 戎 张先闻杜兰屏 陈万佳 郑 蓉 张春崧 罗健华 沈莲莉 李 明林 杉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共1.2亿,已成为公共健康资源的沉重负担。三大难治性肾病的疗效成为影响CKD预后的主要因素: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首位病因,占45.3%~54.3%,也是导致尿毒症的首位病因;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肾病综合征首位病因(29.5%),30%~40%的患者发展成为尿毒症;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导致尿毒症(占16.4%)的第二位病因,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病变呈不可逆性进展。现代医学对三大难治性肾病缺乏有效手段,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本团队长期坚持中医药防治CKD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将三焦辨证观融入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难点,形成创新成果。项目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1.在数十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累计完成3 247例系列临床研究,总结出“斡旋三焦”理论,根据不同疾病的病机特点,形成了系列专方专药,极大地提高了难治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根据CKD病程中三焦及其所属脏腑出现的水火失调,气化失常,气机郁滞的基本病理,首创“斡旋三焦”辨治法,形成参芪膜肾方等治疗MN、黑料豆经验方治疗顽固性低蛋白血症、肾平方等治疗Ig AN、黄芪牛蒡子系列方治疗DKD等系列方,提炼出“斡旋三焦”法指导难治性肾病诊治方案,提高了难治性CKD的临床疗效。

2.建立了MN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累计完成929例临床研究,确立核心处方——参芪膜肾方,取得良好疗效,解决临床难题。完成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得到国际认可;率先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疗效预测因子。研究结果成为首篇发表于国际肾病权威杂志的同类研究,确立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肾病中的重要地位。

3.首创“疏利三焦”法论治中重症Ig AN,形成系列专方,累计完成1 136例临床研究,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利用系统生物学手段,发现阴虚证Ig AN的遗传背景,证实滋补肝肾法对Ig AN肾脏的保护作用。

4.建立分期论治DKD的诊治理念,开发黄芪牛蒡子系列方,通过460例临床研究证实黄芪牛蒡子系列方能保护DKD患者肾功能,降低尿蛋白、提高血白蛋白,延缓其进展至尿毒症。

5.在慢性肾脏病的新药开发领域,多有创举。率先应用冬虫夏草治疗慢性肾衰竭、开创蝉花治疗慢性肾脏病新用途,经481例临床研究证实,蝉花具有保护肾功能,减缓肾纤维化进程。开展虫草菌丝及蝉花菌丝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床应用该研究成果30余年,累计受益患者300万余人次。本课题组主办国际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2次,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年会6次,继续教育学习班10届。发表代表性核心论文20篇,累计被他引662次。其中在AJKD等国际权威肾病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总影响因子19.85分。获得发明专利3项,转让新药成果2项;组织并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水肿病”的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成果在10家单位推广应用;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