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早期评估和筛查诊断模式研究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早期评估和筛查诊断模式研究

主要完成人 花 静 朱丽萍 戴霄天 古桂雄 金 华

完成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和学习障碍等高度共患(50%)的神经行为疾病。其基本特点为患儿可出现发育进程(如走路、握物、反应能力)的延迟,至学龄前期表现为动作“笨拙”、注意力不集中等典型症状,可影响学业和日常生活能力。约50%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可继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严重危害。该疾病症状表现轻微易被忽视,且病因复杂,因此虽有报道称我国患病率已高达20%以上,但国内相关诊疗体系尚属起步。项目组从2005年始开展系列研究,从机制研究(前期)到危险因素、筛查诊断工具的探讨,直至涵盖早期预警机制的防治体系的建立,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累累“足迹”获得2014年法国召开的世界DCD大会专家的认可。

本项目的创新点:①开展科学研究,发现DCD生命早期危险因素和早期(非核心)症状对DCD发生发展的影响,制定以该“证据”为基础的早期预防和预防策略,构建家院联合DCD早期预警平台;②引进DCD筛查诊断工具,并建立全国常模标准。构建符合当前儿科医疗资料紧缺情况下的DCD“二步确定法”,并将早期评估和筛查诊断模式整合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③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考虑基层推广的“可及性”,开发就诊前填写的微信问卷系统及医务人员使用的测试平台,提高DCD诊疗系统在基层使用的可持续性;④制定《DCD中国儿童筛查评估使用指南》(见《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儿童动作协调评估成套工具-第二版》);⑤形成中国DCD儿童“三级”预防模式,建立中国DCD防治医联体和多中心联动的培训示范基地,以及覆盖全国的早期预警预防网络,完善了发育行为学科体系建设。

项目组引进国际先进的系列评估技术,并进行中国儿童的应用性(信效度)评价和制定全国常模标准,形成适合国情的主客观工具相结合的“二步确定法”。根据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开展生命早期危险因素、早期暴露环境和功能的预警评估,通过实现DCD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达到确诊后再康复所无法企及的效果。再将上述成果集合,以基层可及性“最大化”为原则,建设微信和网络平台及医联培训机制,形成适合于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和中国儿童体质特征的DCD早期评估和筛查诊断模式。引进研发诊断工具1套,筛查工具1套;建立疾病早期评估模式;发表论文38篇,SCI/SSCI收录12篇;孵化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江苏省妇幼保健引进新技术一等奖。成果在全国的22家医疗机构应用,共22.7万名学龄前儿童获益,初筛疑似运动协调障碍儿童25 610例,确诊DCD儿童15 890例,开展早期预警评估10.89万例,且应用人数仍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