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新策略

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新策略

主要完成人 姚志荣 张建中 徐金华 顾恒 李 明 李化国 张 卉郭一峰 程茹虹 余 红

完成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多累及儿童,以剧烈瘙痒为特征,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该病通常为终身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负担。但是我国人群中FLG基因突变频率、来源、与AD各表型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国际上,儿童AD患病率为10%~20%,而我国儿童AD患病率的报告仅为3.07%。那么我国儿童AD患病率是否真的处于一个“洼地”?我国AD临床表型的特征、国际上常用诊断标准对我国A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国教科书中的“湿疹”与AD的差异都尚未明确。我国临床有效治疗重度AD方法——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俗称大静封”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停药没有“反跳”现象,但机制不清,限制其应用。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项目《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新策略》历时16年,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下,提出以下关键创新内容。

通过大样本、病例-健康对照、核心家系分析等手段,首次明确我国AD人群FLG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型、突变来源、与特应性疾病的关系,为AD的精准预防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首次明确我国AD人群FLG基因的突变频率为28.3%(南方31.4%,北方26.0%),并发现中国人群特有的1个高频突变(K4671X,突变频率9.2%);发现AD患者的FLG基因突变来源于家系中患鱼鳞病的父母;提出FLG基因突变与特应性哮喘强相关。

完成我国首个12个中心城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我国1~7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12.94%,填补我国儿童AD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证明中国儿童AD的患病率并没有处在一个“洼地”。通过大样本临床表型研究发现3项对于AD早期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临床体征;首次提出国际上常用的《Hanifin-Rajaka和William诊断标准》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群,并建立首个适用于中国人群的AD诊断标准。首次明确我国通常诊断的“湿疹”实际上是“临床形态或部位不典型”的AD。

发现利多卡因可通过Smad3/TGF-β信号通路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为进一步推广这一安全、有效、廉价的治疗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研究中心”,2017年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第一完成人是国际AD理事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AD首席专家;发表SCI收录论文69篇,总被他引450次。本项目选送的主要论文20篇中,1篇发表于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排名第一的期刊J Allergy Clin Immunol(影响因子13.26分),并由编辑部发表述评Lidocaine:New therapy for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3篇发表于该领域排名第二的期刊Allergy(影响因子7.38分),2017年在Allergy新发一篇述评Current status in diagnosis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a;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专题报告100余次,国际会议应邀演讲11次;举办全国性大会3次,国际专家讨论会2次,专题研讨会7次,学习班17届,培训班20余次,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在国内1 000余家医院应用;制定《中国AD诊疗指南》《中国儿童AD诊疗共识》;参编国际专著1部。对我国AD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基础研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