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多重新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
主要完成人 袁正宏 陈捷亮 谢幼华 李建华 闻玉梅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感染所致,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危害健康和国计民生。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虽可控制HBV复制,但均无法有效清除病毒,治愈慢性乙肝。缺乏对乙肝慢性化机制的深入认识阻碍了针对性治疗策略的研发。
本项目十余年来聚焦慢性乙肝发生、发展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分泌”和“HBV IFN应答低”两大关键环节,综合运用分子病毒学、免疫学和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在细胞和动物模型及慢性乙肝患者队列等多个层面,对制约乙肝治愈的瓶颈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研发针对性治疗策略,取得了系列基础理论创新和若干具转化应用潜力的抗病毒靶点和工具。
1.揭示HBsAg持续分泌并引起乙肝慢性化的关键分子机制:发现HBsAg通过多重机制,包括劫持细胞亲环素(Cyp A)蛋白和利用宿主自噬机制保证自身分泌;大量分泌的HBsAg可干扰单核-巨噬细胞和浆样树突细胞的免疫功能,包括选择性下调TLRs介导的抗病毒关键炎性因子IL-12和IFN的产生及诱导抑制性因子表达,有利于乙肝慢性化的建立和维持。
2.揭示HBV IFN应答低及影响功能性治愈的分子机制:发现HBV经由病毒聚合酶蛋白拮抗肝细胞内RIG-I和STING介导的宿主模式识别通路、逃逸天然免疫识别进而阻断I型IFN诱生,还可通过与宿主PKC-δ和Importin-α5结合干扰STAT1磷酸化及入核,进而削弱IFN-α抗病毒效应,为慢乙肝患者IFN-α治疗应答低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解释。
3.提出靶向HBsAg及优化IFN抗病毒效应的新型抗病毒策略:设计构建了可靶向HBV基因组/HBsAg的工程核酶和可携带及靶向投递抗病毒分子的HBV缺损重组载体,不仅可特异性抑制HBsAg等病毒抗原的产生,还可部分降低核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含量,与IFN联用可进一步增强抗病毒作用;创新性揭示了IFN-α新的抗病毒机制,即通过外泌体(exosome)将肝非实质细胞中IFN-α诱生的抗病毒分子选择性传递至HBV感染肝细胞,进而发挥强有力的抗病毒效应。
本项目已在包括Nat Immunol、Hepatology、J Virol、J Immunol和Mol Ther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总影响因子67.48分,SCI他引547次,最高单篇他引147次,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邀在Cell Microbiol、Antivir Ther和Natl Sci Rev等权威期刊发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深化了对乙肝慢性化机制的理解,并为发展具有靶向性和特异性的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药物、手段和优化IFN疗效提供了全新视角、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