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新机制和干预治疗新措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新机制和干预治疗新措施

主要完成人 白春学 王向东 宋元林 陈 弘 张 静 吴晓丹 陈智鸿佘 君 沈 瑶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其病急性加重(AECOPD)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是造成COPD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关于AECOPD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本项目结合临床与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历时8年,探索COPD发病新机制,治疗新措施,并首次制订《慢阻肺急性加重中国专家共识》,并广泛推广,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创新点如下。

1.联合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的方法,采用病史量化程序,把临床资料数字化与血液标本的生物标志物及基因检测结果相结合,发现了多个与AECOP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预测和判断预后提供了工具。

2.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磷脂酰肌醇-3(PI3K)抑制剂可以显著改善胰酶引起的肺气肿,提示该通路参与COPD肺气肿的发生,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发表在呼吸领域顶级期刊Chest上(影响因子7.13分)。

3.在国内外,首次通过分析我国COPD的现状,指出COPD防治的重点是规范化诊疗、戒烟和环境治理,尤其是AECOPD的诊治规范化对于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发表在呼吸领域顶级期刊Chest。

4.在国际上,首次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COPD患者诊治管理,并取得优异效果。发表在呼吸领域专业期刊I J Copd(影响因子2.73分),在医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5.国际上首次制订《慢阻肺急性加重中国专家共识》,也是本领域的首部慢阻肺急性发作专家共识,为中国专家开展AECOPD诊治提供指导建议。发表在呼吸领域专业期刊I J Copd上,引起业内好评。

制订国内首部《AECOPD专家共识》,主编呼吸领域专著《临床呼吸病学》等。发表代表性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18篇(影响因子64.45分),被引298次;举办国际、国内会议20余次,包括国际呼吸病学暨美国胸科学会联合论坛(ISRD&ATS),吸引来自国内外众多专家参会,参会人员共计约18 000余人;举办国际培训班和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40余次,学员3 000余人。应用《AECOPD指南》以及筛选的新靶点,本中心诊治COPD患者2 000余例,推广至全国多家医院,诊治COPD患者9 300余例。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