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的创新性药物研究
主要完成人 郑宏超 朱 福 缪培智 周志文 曹 阳
完成单位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许多猝死的重要原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系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所有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且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房颤不但患病率高,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死、致残,已成为本世纪的流行病。抗心律失常药在临床使用已近90年,并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最基本、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方法。目前,药物研究进展较快,药品门类较多,具有卓越业绩的新品甚少。
该项目针对心律失常的创新性药物,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关键技术与创新性成果:①首次比较小檗碱和胺碘酮治疗房颤的疗效,证实小檗碱治疗房颤有较显著的效果,疗效与血药浓度有相关,且不良反应轻微,口服治疗无致心律失常作用,这是大多数有负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所不具备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②率先研究小檗碱对乙酰胆碱诱发的房颤的疗效,发现小檗碱有抑制乙酰胆碱介导的房颤发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延长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有关;③开展创新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硫酸舒欣啶的研究,建立快速检测硫酸舒欣啶的LC-MS/MS法;④硫酸舒欣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及排泄特征。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⑤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制作中小型动物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律失常模型的装置》(专利号:2016 20703527.5)。
项目完成单位是拥有上海首家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医疗机构;第一完成人是首届上海市“区域名医”,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49篇,SCI收录29篇,总影响因子81.7分;出版专著2部;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研究成果被多次引用;举办国家级学习班8期,近2 000人学习交流,积极推动了房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并被5家综合性医院及社区推广应用,受益患者逾1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