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H突变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分型应用
主要完成人 毛 颖 叶 丹 姚 瑜 吴劲松 陈 亮 吴浩强 陈经宗花 玮 史之峰 熊 跃 管坤良 周良辅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脑瘤,占恶性脑肿瘤的40%~50%,发病机制不明,生存期短,致残率高,疗效差。毛颖教授领衔的胶质瘤团队历时8年,从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胶质瘤入手,剖析其发病机制,将IDH突变等代谢标志物引入胶质瘤分子分型,从而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项目组研究发现IDH突变代谢失调的促癌机制主要为异常代谢物2-HG累积/α-KG下降导致:①表观遗传和基因转录改变;②DNA损伤修复能力下降和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③细胞代谢重编程等。结合基础研究的原创发现,通过对大样本较低级别胶质瘤测序分析,完善和建立了以IDH突变为基础的胶质瘤分子分型标准。鉴于IDH突变胶质瘤的重要临床意义,项目组开发了术中快速诊断新方法,并在分子分型指导下进行了自主研发的DC疫苗、改进化疗方案等临床试验,延长生存期约33%(从13.2个月延长至17.6个月)。
该项目改写了以往对胶质瘤的认识,阐明了小分子代谢物对表观遗传学的影响,将代谢标志物成功用于分子分型,提升治疗策略,牵头制订了《胶质瘤诊治指南》。共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收录31篇,包括NEJM、PNAS、Cell Research、Oncogene等杂志,影响因子达295.2分,引用次数达998次;获授权专利2项,著作权1项。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等。
该项目开展脑胶质瘤分子诊断和精准治疗逾3 000例,使得胶质瘤患者预后、社会效益等均得到显著提升。制定了《中国胶质瘤诊治指南》,在全国推广相关技术,显著提高了我国胶质瘤诊疗水平。还开展了国际培训班,影响力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